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shù)機構(gòu)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gòu)。為了適應(yīng)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shè)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yè)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yè)務(wù),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yè)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博士(南開大學)與博士后(北京大學),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海內(nèi)外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榮譽委員、國際美學協(xié)會總執(zhí)委、中華屈原文化發(fā)展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中國小鎮(zhèn)美學榜樣評選總評委,出任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Aesthetica Universalis等國際期刊編委,主編各種叢書四套。
劉悅笛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負責重大項目子課題兩項,參與組織多次國際學術(shù)會議,包括擔任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哲學與大眾文化”分會場主持,第9屆生態(tài)文明國際論壇分論壇主持,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特約論壇發(fā)言人,第16、17、18屆國際美學大會圓桌會議主持。所著《生活美學與藝術(shù)經(jīng)驗》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2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獎,《審美即生活》入選2021年商務(wù)印書館月度“十大好書”,《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入選第17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介圖書并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
劉悅笛研究員從事哲學、美學和文化的研究,既是“情本哲學”發(fā)展者也是“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在美學方面,所做工作主要是生活美學論和分析美學史,前者是以全球為視野、植根本土的新美學理論之建構(gòu),后者則是對當代西方占半個多世紀的主流美學傳統(tǒng)的綜合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shù)理論》《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shù)》等二十部,翻譯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等著作五部。英文主編著作有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和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前者被世界知名高校列為閱讀書目,后者入選斯坦福哲學百科之“生活美學”和“環(huán)境美學”詞條并被列為參考書目,又被美國美學協(xié)會列為亞洲美學重要書目。在國內(nèi)期刊發(fā)表論三百余篇,在《人民日報》及海外版撰文十篇,《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兩篇,人大復(fù)印資料《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中國現(xiàn)代史》《美學》《文藝理論》《文化研究》《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造型藝術(shù)》《青少年導(dǎo)刊》等全文轉(zhuǎn)載五十余篇。在國際SSCI學術(shù)期刊Environmental Ethics等發(fā)表英文論文近二十篇,多篇文章被譯成俄文、日文和韓文發(fā)表。
劉悅笛研究員近十余年來主要致力于“情本哲學”的系統(tǒng)建構(gòu)工作,接續(xù)李澤厚先生晚年“情本體”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目前開始出版《情理合一:中國人的生存智慧》等一系列中英文專著。同時也始終堅持教學與普及工作,在超星網(wǎng)主講《美的歷程——美學導(dǎo)論》課程已有60多萬人選課并被兩百所高校納入課程體系,在“生活美學”方面亦做了大量的社會引導(dǎo)工作。
Liu Yuedi, is Professor and Research Follow i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norary Member of the Presidium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 (2020- ), American Fulbright Visiting Professor (2013-2014), Assistant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Aesthetics (2004-2015), Delegate-at-larg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2010-2013. His recent books include Un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Chinese Survival Wisdom (2021), Chinese Traditional Living Aesthetics (2021), Aesthetic is Aestheticization (2021), Living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Art (2018). He is co-editor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and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Brill, 2011). He won The Second National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Creative Book Award (China, 2008).
Addres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anguomennei Da Jie 5, 100732, Beijing, P.R. China
Email: liuyd1217@sina.com
【著作】
劉悅笛:《審美即生活》,商務(wù)印書館2021年版。入選2021年商務(wù)印書館月度“十大好書”。
劉悅笛:《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入選第17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介圖書并入選光明書榜、百道好書網(wǎng),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著名學者龔鵬程、文學批評家李敬澤、圖書評論家楊平、演員李亞鵬聯(lián)名推介。
主編《小鎮(zhèn)大美——生活美學的鄉(xiāng)村振興》,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23年版。中華文化促進會王石主席做序,三農(nóng)專家溫鐵軍和意大利小鎮(zhèn)專家克里斯蒂安諾·比安奇推介。
劉悅笛、李修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1949-20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獲得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shù)外譯項目(韓文版)和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shù)外譯項目(英文版),并與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旗下的“Routledge(羅德里奇)出版社”簽約并納入出版程序
劉悅笛、趙強:《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修訂版),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著名資深媒體人楊瀾與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聯(lián)名推介。
劉悅笛:《情理合一——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獲得版權(quán)輸出(阿爾巴尼亞文版)。
Liu Yuedi and Curtis L. Cater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生活美學:東方與西方》,劍橋?qū)W者出版社2014年版。
其一,該書入選“斯坦福哲學百科”“生活美學”(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和“”環(huán)境美學”(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兩個詞條,并被列為重要參考書目;其二,被美國美學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列為“亞洲美學”重要參考書目,評價該書“通過聚焦于東西方比較美學,在使用日常生活與對象方面上做出了重要的哲學貢獻”;其三,Philosophy in Review(《哲學評論》雜志,簡稱PIR) Vol 35, No 6 (2015),刊發(fā)了對該書的書評,作者是University of Winnipeg的Jane Forsey教授。
Mary B. Wiseman and Liu Yuedi eds.,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rill Academic Press, 2011.《當代中國藝術(shù)激進策略》,布里爾學術(shù)出版社2011年版。該書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研究當代中國藝術(shù)的重要參考書目,被多所海外大學列為研究書目。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該書是國內(nèi)對于英美分析美學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國際美學學會主席柯提斯·卡特做序。
劉悅笛:《英美分析美學史論》,臺灣秀威出版社2016年版。
劉悅笛:《生活美學——現(xiàn)代性批判與重構(gòu)審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該書是建構(gòu)“生活美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專著,同仁聶振斌做序。
劉悅笛:《藝術(shù)終結(jié)之后》,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該書是漢語學界研究“藝術(shù)終結(jié)”的第一本專著。
劉悅笛:《生活美學與藝術(shù)經(jīng)驗——審美即生活,藝術(shù)即經(jīng)驗》,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獲得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獎,屬于哲學宗教類的七本專著之一,時任哲學所美學室主任滕守堯做序。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8年版。
劉悅笛:《當代藝術(shù)理論:分析美學導(dǎo)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劉悅笛:《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學地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劉悅笛:《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shù)》,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8年版。
劉悅笛:《生活之美》,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劉悅笛:《自然之美》,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主編《美學國際:國際美學家訪談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這是當今主流國際美學家的訪談錄。
主編《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主編《公共文化服務(wù)的“嘉興模式”》,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時仁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做序。
主編《東方生活美學》,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
汝信主編|金惠敏、趙士林、霍桂桓、劉悅笛:《西方美學史》第四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汝信主編:《簡明西方美學史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西方美學史》編寫組:《西方美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和2018年第二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05、2007、2012年版。
滕守堯及劉悅笛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美學與設(shè)計》,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王南湜、劉悅笛:《復(fù)調(diào)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劉悅笛、李修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1949-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時任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做序。
李修建、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學術(sh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
劉悅笛、趙強:《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聶振斌及劉悅笛等:《藝術(shù)哲學與藝術(shù)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劉悅笛、劉陶:《杜威》,陜西師范大學2020年版。
主編“美學藝術(shù)學譯文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接續(xù)李澤厚先生1980年代主編“美學譯文叢書”并拓展到藝術(shù)學領(lǐng)域)。
主編 “北京大學美學與藝術(shù)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已出版專著20余部)。
主編 “生活美學小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
主編 “經(jīng)典美學叢書”,吳谷軒出版社。
【譯著】
[奧]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英]理查德·沃爾海姆:《藝術(shù)及其對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主編:《全球化的美學和藝術(shù)》,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譯)。
[美]阿諾德·伯林特主編:《環(huán)境與藝術(shù)——環(huán)境美學的多維視角》,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合譯)。
[美]喬治·迪基:《美學導(dǎo)論:一種分析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合譯)。
【訪談】
《從“生活美學”到“情本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劉悅笛研究員訪談錄》,劉悅笛、趙強,《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2期。
《為中國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鋪建“情本之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教授》,劉悅笛、李云霞,《今傳媒》2018年第8期。
《走向全球與回歸本土的“生活美學”——劉悅笛博士訪談錄》,廖明君、劉悅笛,《民族藝術(shù)》2013年第5期。
《分析美學在當代中國的研究者與傳播者——劉悅笛訪談錄》,劉悅笛,劉悅笛、吳飛,《文藝爭鳴》2015年第12期。
《從“生活美學”定位公共藝術(shù)——訪談劉悅笛》,王洪義、劉悅笛,《公共藝術(shù)》2012年第2期。
【對談】
李澤厚、劉悅笛:《從“情本體”反思政治哲學》,《開放時代》2014年第7期
李澤厚、劉悅笛:《關(guān)于“情本體”的中國哲學對話錄》,《文史哲》2014年第3期
李澤厚、劉悅笛:《“情本體”是世界的》,《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4期
李澤厚、劉悅笛:《情本體雜談》,李澤厚:《李澤厚對話集·廿一世紀(二)》,中華書局2014年版
李澤厚、劉悅笛:《哲學對談——李澤厚、劉悅笛2017年對談錄》,《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7期
李澤厚、劉悅笛:《倫理學雜談——李澤厚、劉悅笛2018年對談錄》,《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5期
李澤厚、劉悅笛:《歷史、倫理與形而上學》,《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期。
阿瑟·丹托,劉悅笛:《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關(guān)于哲學、美學前沿問題的對話》,載《學術(shù)月刊》2008年11期
阿諾德·伯林特、劉悅笛:《從“審美介入”到“介入美學”——環(huán)境美學家阿諾德·伯林特訪談錄》,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11期
杜維明、徐友漁、李公明、劉悅笛、干春松等:《李澤厚與80年代中國思想界》,《開放時代》2011年第11期
盧卡·斯卡蘭提諾、劉悅笛:《世界哲學多元化與中國哲學走向世界 ——與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新任主席盧卡·斯卡蘭提諾的哲學對話》,《中國科學報》2019年2月20日
德莫特·莫蘭、劉悅笛:《中國哲學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中外學者對話世界哲學發(fā)展》,《光明日報》2019年8月17日。
德莫特·莫蘭、劉悅笛:《多元化世界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世界——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主席德莫特·莫蘭與劉悅笛的哲學對話錄》(上)(下),《當代貴州》2018年第36、40期。
【外文論文】
Liu Yuedi, The Paradigm of the Wil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hinese Environmentalism: A Response to Holmes Rolston, III, Envionmental Ethics, Fall 2020, Vol. 42, No. 3.
Liu Yuedi, From "Practice" to "Living": Main Trends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40 Year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1).
Liu Yuedi, Living Aesthetics in China: Confucian Aesthetics as a New Directi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Volume: Special Volume 10.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Living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istory,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Volume: Special Volume 6 (2018).
Лю Юеди, Эсте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быта и 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Пер. Лю Сюечжэнь, Aesthetica Universalis (Всеобщая эстетика) , Том 1, № 16, С. 101-140.
Liu Yuedi, The qi in Zhuangzi’s hole analogy and the light in Plato’s cave allegory, Skepsis, 2008 (1).
Liu Yuedi,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Ar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1, 2008 Fall, pp. 69-89.
Liu Yuedi,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rom De-Chineseness to Re-Chineseness,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3, 2009, pp. 39-55.
Liu Yuedi, L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t Appreciation of Nature, 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3, 2010, pp. 43-52.
Liu Yuedi, “Wittgenstein, Dewey and Confucianism on Aesthetic Ethics”,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No.3. Vol.2. 2012.
Wang Que and Liu Yuedi, “Multiple 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 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Newsletter, 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2012年6月28-30日,參加國際美學協(xié)會執(zhí)委會暨城市與自然國際會議(Nature and the Cit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IAA),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發(fā)表英文論文Humanization-Culturalization of Nature and Chinese Everyday Aesthetics,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7, 2013.
Rethinking Confucianism: Private Experience, Emotions (Qing) and Public Harmony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Peace, Justice and Harmony),http://isud.typepad.com/
Liu Yuedi, “Rethinking Emotions 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No.1, Vol. 4, 2014, pp. 43-57.
Liu Yuedi,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2016 June, Volume 4, Number 6.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ic Experiment”(《”書的美學”的傳統(tǒng)與變?nèi)荨罚毡救?/span>2016年版,(日文與英文兩個版本發(fā)表),pp. 144-169.
《當代中國藝術(shù)的「書法性」表現(xiàn)》,《東亞洲文化與藝術(shù)學術(shù)期刊》(韓國)2009年 第45-73頁
《會通韓中 自稱一格》,《世界美術(shù)》(韓國)2008年第4期
?????????????(The Becoming Ontology of Qing and Confucianism Political Philosophy)劉悅笛:《情的生成本體與儒家政治哲學》???(Liu yuedi)(《儒敎文化硏究》(韓國成均館大學主辦),Vol.- No.14,[2009])
【中文論文】
《從“占卜感性”“占卜理性”到“占卜德性”——論〈周易〉與孔子的巫史關(guān)聯(lián)與情理結(jié)構(gòu)》,《周易研究》2021年第2期
《美國超驗主義與儒家世界觀——孔孟與愛默生的深層對話與介入重構(gòu)》,《孔子研究》2022年第5期
《良知與良覺,性覺與心覺——兼論王陽明思想的儒佛之辨》,《孔學堂》2022年第2期
《中國倫理的知行合一起點何處尋?——論“生生”倫理與哲學何以可能》,《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2期
《從“情本倫理學”觀當代道德情感主義——論李澤厚對邁克爾·斯洛特的批判》,《道德與文明》2022年第5期
《儒家政治哲學當中的“情之本體”——從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談起》,載《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11期
《“文化原型”比較視野中的“比較哲學”——以“竅喻”與“洞喻”的比較為例》,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12期
《走向“生活之道”的當今西方哲學——兼與孔子的“生活哲學”比較》,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0期
《評估“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之爭——兼論中國儒學的前途》,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1期
《情實、情性與情性——中國儒家”情本哲學的基本面向》,《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 2 期
《論孔顏樂處”——回到顏子去》,《孔學堂》2019 年第 2 期(貴州省哲學社會科 學規(guī)劃課題成果)
《肯定情感論與否定情感論——孟子道德動機中的情”之論辯》,臺灣《哲學與文化》 2017 年第 44 卷第 10 期
《以心統(tǒng)情性”兼祧孟荀——孟子天性情心”與荀子天情性心”統(tǒng)合論》,《孔學堂》 2020 年第 2 期
《作為心之大端”的好惡本情——儒家”情本哲學”的基本情感稟賦論》,《人文雜志》 2020 年 07 期
《巫的理性化、政治化和文明化——中國文明起源的巫史傳統(tǒng)”試探》,《中原文化研 究》2019 難第 2 期
《孔子“欲仁”、孟子“欲善”與荀子“欲情”——從當今西方倫理學“欲望論”觀儒家“欲”論分殊》《孔學堂》2021年第3期
《巫祭之源”與情俗之根”——華夏之禮的歷史發(fā)源綜合考》,《中國文化》2019 年 第1期
《人工智能、情感機器與“情智悖論”》,《探索與爭鳴》2019 年第 6 期
《從一念發(fā)動處”解王陽明知行合一”——論意動”與動行”的道德動機分殊》,《南京 社會科學》2018 年第 11 期
《儒家何以無絕對惡”與根本惡”?——中西比較倫理的消極情性”視角》,《探 索與爭鳴》2018 年第 9 期
《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深描20世紀分析美學的歷史脈絡(luò)》,載《哲學研究》2007年第4期
《哲學如何剝奪藝術(shù)?——當代“藝術(shù)終結(jié)論”的哲學反思》,載《哲學研究》2006年第2期
《從倫理美學到審美倫理學——維特根斯坦、杜威與原始儒家的比較研究》,載《哲學研究》 2011年第8期
《從“實踐美學”到“生活美學”——當代中國美學本體論的轉(zhuǎn)向》,《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期
《艾思奇與“哲學中國化”》,載《哲學動態(tài)》2010年第8期
《美的真理觀:“共識觀”與“解釋學”的統(tǒng)一》,載《哲學動態(tài)》2006年第8期
《在“自然主義”與“歷史主義”之間——分析美學之后如何界定藝術(shù)》,載《哲學動態(tài)》2007年第11期
《在“批判啟蒙”與“審美批判”之間——構(gòu)建“全面的現(xiàn)代性”》,載《學術(shù)月刊》2006年第9期
《分析美學:方法,模式與歷史》,載《學術(shù)月刊》2008年第2期
《“生活美學”建構(gòu)的中西源泉》,載《學術(shù)月刊》2009年第5期
《試論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第9期
《“啟蒙與救亡”的變奏:孰是孰非》,載《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101期
《從“大啟蒙思想”到“新文化啟蒙”——反思當今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整合之路》,《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2期
《近代中國藝術(shù)觀源流考辨——兼論“日本橋”的歷史中介功能》,載《文藝研究》2011年第11期
《美學的傳入與本土創(chuàng)建的歷史》,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2期
《當今西方藝術(shù)定義與非西方的挑戰(zhàn)——兼論一種全球藝術(shù)定義的可能性》,載《文藝研究》 2013年第7期
《“生活美學”的興起與康德美學的黃昏 》,載《文藝爭鳴》 2010年第3期
《儒道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原色與底色》,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期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與中國美學鼎新 》,載《文藝爭鳴》 2010年第5期
《中國人文科學的“自創(chuàng)性”:以文化間性以柔克剛》,載《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1期
《從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實踐”》,載《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5期
《“政統(tǒng)”、“道統(tǒng)”與“學統(tǒng)”:中國社會轉(zhuǎn)型中“士人”向“知識分子”的身份轉(zhuǎn)變》,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報紙發(fā)表】
《以改善美育提升美好生活》,《人民日報》2018-4-27
《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里的哲與思 》,《光明日報》2022-03-14
《何謂美學“中國化”》,《人民日報》2012-01-12
《走上美學研究的“中國化”之路》,《人民日報》2010-04-09
《讓西方哲學說地道中國話》,《人民日報》2016-10-18
《“生態(tài)美學”的系統(tǒng)闡釋》,《人民日報》2010-12-28
《微時代的審美嬗變》,《人民日報》2015-05-12
《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人民日報》2017-3-21
《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光明日報》2009-08-11
《儒家“情理結(jié)構(gòu)”的哲學價值》,《光明日報》2015-10-28
【講座訪談視頻】
“央視影音” |《名家藝談》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劉悅笛訪談(上集)https://mp.weixin.qq.com/s/bhDXIOHM_cpdat3pAR5EYw
“央視影音” |《名家藝談》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劉悅笛訪談(下集)https://mp.weixin.qq.com/s/JtfmFHbmIXwq4jTJGPXiXw
“新華網(wǎng)” | “問酒中國”名人堂專題紀錄片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pro/20230218/eb09ac46b2d24753ad0df00522d85a0a/c.html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 “精神人文主義”講堂第十九講:建構(gòu)中國人的“情本哲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h411a7V9/?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超星網(wǎng)” | “美的歷程——美學導(dǎo)論”(全50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015211/
“國家開放大學音像社” | 中國生活美學中的優(yōu)游之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44y1i7yi/
“國學高峰論壇” | 作為生命之“情”——中國人的“情本哲學” https://www.iqiyi.com/w_19s1ybo1nt.html
“首屆當代中國生活美學論壇” | 主旨演講:中國生活美學的興起與架構(gòu) https://m.v.qq.com/z/msite/play-short/index.html?cid=&vid=i018100h8yr&share_from=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 | 中國哲學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與新舊任兩位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新任主席德莫特·莫蘭和盧卡·斯卡蘭提諾對話)https://m.v.qq.com/z/msite/play-short/index.html?cid=&vid=p0759dyqot9&share_from=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訪談” |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 https://www.ixigua.com/6623173051259290116?wid_try=1
“讀書人” | 劉悅笛著作推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d72U/?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中國青年報》 | “青年范兒”推介《中國人的生活美學》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287399298062146
“北京南鑼書店講座” | 東方生活美學——人人都是生活藝術(shù)家 https://www.ixigua.com/6856340169868444160
“國家圖書館” | 演講網(wǎng)址:http://vod.nlc.gov.cn/show.php?id=449
“第18屆國際美學大會” | 專訪http://art.china.cn/huodong/2010-08/14/content_3660206.htm
2023年4月6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nèi)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博士(南開大學)與博士后(北京大學),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海內(nèi)外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榮譽委員、國際美學協(xié)會總執(zhí)委、中華屈原文化發(fā)展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中國小鎮(zhèn)美學榜樣評選總評委,出任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Aesthetica Universalis等國際期刊編委,主編各種叢書四套。
劉悅笛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負責重大項目子課題兩項,參與組織多次國際學術(shù)會議,包括擔任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哲學與大眾文化”分會場主持,第9屆生態(tài)文明國際論壇分論壇主持,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特約論壇發(fā)言人,第16、17、18屆國際美學大會圓桌會議主持。所著《生活美學與藝術(shù)經(jīng)驗》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2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獎,《審美即生活》入選2021年商務(wù)印書館月度“十大好書”,《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入選第17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介圖書并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
劉悅笛研究員從事哲學、美學和文化的研究,既是“情本哲學”發(fā)展者也是“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在美學方面,所做工作主要是生活美學論和分析美學史,前者是以全球為視野、植根本土的新美學理論之建構(gòu),后者則是對當代西方占半個多世紀的主流美學傳統(tǒng)的綜合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shù)理論》《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shù)》等二十部,翻譯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等著作五部。英文主編著作有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和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前者被世界知名高校列為閱讀書目,后者入選斯坦福哲學百科之“生活美學”和“環(huán)境美學”詞條并被列為參考書目,又被美國美學協(xié)會列為亞洲美學重要書目。在國內(nèi)期刊發(fā)表論三百余篇,在《人民日報》及海外版撰文十篇,《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兩篇,人大復(fù)印資料《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中國現(xiàn)代史》《美學》《文藝理論》《文化研究》《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造型藝術(shù)》《青少年導(dǎo)刊》等全文轉(zhuǎn)載五十余篇。在國際SSCI學術(shù)期刊Environmental Ethics等發(fā)表英文論文近二十篇,多篇文章被譯成俄文、日文和韓文發(fā)表。
劉悅笛研究員近十余年來主要致力于“情本哲學”的系統(tǒng)建構(gòu)工作,接續(xù)李澤厚先生晚年“情本體”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目前開始出版《情理合一:中國人的生存智慧》等一系列中英文專著。同時也始終堅持教學與普及工作,在超星網(wǎng)主講《美的歷程——美學導(dǎo)論》課程已有60多萬人選課并被兩百所高校納入課程體系,在“生活美學”方面亦做了大量的社會引導(dǎo)工作。
Liu Yuedi, is Professor and Research Follow i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norary Member of the Presidium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 (2020- ), American Fulbright Visiting Professor (2013-2014), Assistant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Aesthetics (2004-2015), Delegate-at-larg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2010-2013. His recent books include Un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Chinese Survival Wisdom (2021), Chinese Traditional Living Aesthetics (2021), Aesthetic is Aestheticization (2021), Living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Art (2018). He is co-editor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and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Brill, 2011). He won The Second National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Creative Book Award (China, 2008).
Addres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anguomennei Da Jie 5, 100732, Beijing, P.R. China
Email: liuyd1217@sina.com
【著作】
劉悅笛:《審美即生活》,商務(wù)印書館2021年版。入選2021年商務(wù)印書館月度“十大好書”。
劉悅笛:《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入選第17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介圖書并入選光明書榜、百道好書網(wǎng),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著名學者龔鵬程、文學批評家李敬澤、圖書評論家楊平、演員李亞鵬聯(lián)名推介。
主編《小鎮(zhèn)大美——生活美學的鄉(xiāng)村振興》,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23年版。中華文化促進會王石主席做序,三農(nóng)專家溫鐵軍和意大利小鎮(zhèn)專家克里斯蒂安諾·比安奇推介。
劉悅笛、李修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1949-20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獲得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shù)外譯項目(韓文版)和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shù)外譯項目(英文版),并與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旗下的“Routledge(羅德里奇)出版社”簽約并納入出版程序
劉悅笛、趙強:《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修訂版),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著名資深媒體人楊瀾與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聯(lián)名推介。
劉悅笛:《情理合一——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獲得版權(quán)輸出(阿爾巴尼亞文版)。
Liu Yuedi and Curtis L. Cater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生活美學:東方與西方》,劍橋?qū)W者出版社2014年版。
其一,該書入選“斯坦福哲學百科”“生活美學”(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和“”環(huán)境美學”(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兩個詞條,并被列為重要參考書目;其二,被美國美學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列為“亞洲美學”重要參考書目,評價該書“通過聚焦于東西方比較美學,在使用日常生活與對象方面上做出了重要的哲學貢獻”;其三,Philosophy in Review(《哲學評論》雜志,簡稱PIR) Vol 35, No 6 (2015),刊發(fā)了對該書的書評,作者是University of Winnipeg的Jane Forsey教授。
Mary B. Wiseman and Liu Yuedi eds.,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rill Academic Press, 2011.《當代中國藝術(shù)激進策略》,布里爾學術(shù)出版社2011年版。該書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研究當代中國藝術(shù)的重要參考書目,被多所海外大學列為研究書目。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該書是國內(nèi)對于英美分析美學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國際美學學會主席柯提斯·卡特做序。
劉悅笛:《英美分析美學史論》,臺灣秀威出版社2016年版。
劉悅笛:《生活美學——現(xiàn)代性批判與重構(gòu)審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該書是建構(gòu)“生活美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專著,同仁聶振斌做序。
劉悅笛:《藝術(shù)終結(jié)之后》,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該書是漢語學界研究“藝術(shù)終結(jié)”的第一本專著。
劉悅笛:《生活美學與藝術(shù)經(jīng)驗——審美即生活,藝術(shù)即經(jīng)驗》,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獲得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獎,屬于哲學宗教類的七本專著之一,時任哲學所美學室主任滕守堯做序。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8年版。
劉悅笛:《當代藝術(shù)理論:分析美學導(dǎo)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劉悅笛:《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學地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劉悅笛:《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shù)》,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8年版。
劉悅笛:《生活之美》,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劉悅笛:《自然之美》,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主編《美學國際:國際美學家訪談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這是當今主流國際美學家的訪談錄。
主編《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主編《公共文化服務(wù)的“嘉興模式”》,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時仁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做序。
主編《東方生活美學》,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獲搜狐文化年度好書獎。
汝信主編|金惠敏、趙士林、霍桂桓、劉悅笛:《西方美學史》第四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汝信主編:《簡明西方美學史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西方美學史》編寫組:《西方美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和2018年第二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05、2007、2012年版。
滕守堯及劉悅笛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美學與設(shè)計》,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王南湜、劉悅笛:《復(fù)調(diào)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劉悅笛、李修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1949-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時任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做序。
李修建、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學術(sh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
劉悅笛、趙強:《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聶振斌及劉悅笛等:《藝術(shù)哲學與藝術(shù)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劉悅笛、劉陶:《杜威》,陜西師范大學2020年版。
主編“美學藝術(shù)學譯文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接續(xù)李澤厚先生1980年代主編“美學譯文叢書”并拓展到藝術(shù)學領(lǐng)域)。
主編 “北京大學美學與藝術(shù)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已出版專著20余部)。
主編 “生活美學小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
主編 “經(jīng)典美學叢書”,吳谷軒出版社。
【譯著】
[奧]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英]理查德·沃爾海姆:《藝術(shù)及其對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主編:《全球化的美學和藝術(shù)》,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譯)。
[美]阿諾德·伯林特主編:《環(huán)境與藝術(shù)——環(huán)境美學的多維視角》,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合譯)。
[美]喬治·迪基:《美學導(dǎo)論:一種分析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合譯)。
【訪談】
《從“生活美學”到“情本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劉悅笛研究員訪談錄》,劉悅笛、趙強,《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2期。
《為中國人找回“生活之美”并鋪建“情本之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教授》,劉悅笛、李云霞,《今傳媒》2018年第8期。
《走向全球與回歸本土的“生活美學”——劉悅笛博士訪談錄》,廖明君、劉悅笛,《民族藝術(shù)》2013年第5期。
《分析美學在當代中國的研究者與傳播者——劉悅笛訪談錄》,劉悅笛,劉悅笛、吳飛,《文藝爭鳴》2015年第12期。
《從“生活美學”定位公共藝術(shù)——訪談劉悅笛》,王洪義、劉悅笛,《公共藝術(shù)》2012年第2期。
【對談】
李澤厚、劉悅笛:《從“情本體”反思政治哲學》,《開放時代》2014年第7期
李澤厚、劉悅笛:《關(guān)于“情本體”的中國哲學對話錄》,《文史哲》2014年第3期
李澤厚、劉悅笛:《“情本體”是世界的》,《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4期
李澤厚、劉悅笛:《情本體雜談》,李澤厚:《李澤厚對話集·廿一世紀(二)》,中華書局2014年版
李澤厚、劉悅笛:《哲學對談——李澤厚、劉悅笛2017年對談錄》,《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7期
李澤厚、劉悅笛:《倫理學雜談——李澤厚、劉悅笛2018年對談錄》,《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5期
李澤厚、劉悅笛:《歷史、倫理與形而上學》,《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期。
阿瑟·丹托,劉悅笛:《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關(guān)于哲學、美學前沿問題的對話》,載《學術(shù)月刊》2008年11期
阿諾德·伯林特、劉悅笛:《從“審美介入”到“介入美學”——環(huán)境美學家阿諾德·伯林特訪談錄》,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11期
杜維明、徐友漁、李公明、劉悅笛、干春松等:《李澤厚與80年代中國思想界》,《開放時代》2011年第11期
盧卡·斯卡蘭提諾、劉悅笛:《世界哲學多元化與中國哲學走向世界 ——與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新任主席盧卡·斯卡蘭提諾的哲學對話》,《中國科學報》2019年2月20日
德莫特·莫蘭、劉悅笛:《中國哲學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中外學者對話世界哲學發(fā)展》,《光明日報》2019年8月17日。
德莫特·莫蘭、劉悅笛:《多元化世界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世界——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主席德莫特·莫蘭與劉悅笛的哲學對話錄》(上)(下),《當代貴州》2018年第36、40期。
【外文論文】
Liu Yuedi, The Paradigm of the Wil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hinese Environmentalism: A Response to Holmes Rolston, III, Envionmental Ethics, Fall 2020, Vol. 42, No. 3.
Liu Yuedi, From "Practice" to "Living": Main Trends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40 Year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1).
Liu Yuedi, Living Aesthetics in China: Confucian Aesthetics as a New Directi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Volume: Special Volume 10.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Living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istory,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Volume: Special Volume 6 (2018).
Лю Юеди, Эсте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быта и 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Пер. Лю Сюечжэнь, Aesthetica Universalis (Всеобщая эстетика) , Том 1, № 16, С. 101-140.
Liu Yuedi, The qi in Zhuangzi’s hole analogy and the light in Plato’s cave allegory, Skepsis, 2008 (1).
Liu Yuedi,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Ar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1, 2008 Fall, pp. 69-89.
Liu Yuedi,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rom De-Chineseness to Re-Chineseness,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3, 2009, pp. 39-55.
Liu Yuedi, L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t Appreciation of Nature, 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3, 2010, pp. 43-52.
Liu Yuedi, “Wittgenstein, Dewey and Confucianism on Aesthetic Ethics”,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No.3. Vol.2. 2012.
Wang Que and Liu Yuedi, “Multiple 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 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Newsletter, 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2012年6月28-30日,參加國際美學協(xié)會執(zhí)委會暨城市與自然國際會議(Nature and the Cit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IAA),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發(fā)表英文論文Humanization-Culturalization of Nature and Chinese Everyday Aesthetics,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ume 17, 2013.
Rethinking Confucianism: Private Experience, Emotions (Qing) and Public Harmony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Peace, Justice and Harmony),http://isud.typepad.com/
Liu Yuedi, “Rethinking Emotions 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No.1, Vol. 4, 2014, pp. 43-57.
Liu Yuedi,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2016 June, Volume 4, Number 6.
Liu Yuedi,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ic Experiment”(《”書的美學”的傳統(tǒng)與變?nèi)荨罚毡救?/span>2016年版,(日文與英文兩個版本發(fā)表),pp. 144-169.
《當代中國藝術(shù)的「書法性」表現(xiàn)》,《東亞洲文化與藝術(shù)學術(shù)期刊》(韓國)2009年 第45-73頁
《會通韓中 自稱一格》,《世界美術(shù)》(韓國)2008年第4期
?????????????(The Becoming Ontology of Qing and Confucianism Political Philosophy)劉悅笛:《情的生成本體與儒家政治哲學》???(Liu yuedi)(《儒敎文化硏究》(韓國成均館大學主辦),Vol.- No.14,[2009])
【中文論文】
《從“占卜感性”“占卜理性”到“占卜德性”——論〈周易〉與孔子的巫史關(guān)聯(lián)與情理結(jié)構(gòu)》,《周易研究》2021年第2期
《美國超驗主義與儒家世界觀——孔孟與愛默生的深層對話與介入重構(gòu)》,《孔子研究》2022年第5期
《良知與良覺,性覺與心覺——兼論王陽明思想的儒佛之辨》,《孔學堂》2022年第2期
《中國倫理的知行合一起點何處尋?——論“生生”倫理與哲學何以可能》,《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2期
《從“情本倫理學”觀當代道德情感主義——論李澤厚對邁克爾·斯洛特的批判》,《道德與文明》2022年第5期
《儒家政治哲學當中的“情之本體”——從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談起》,載《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11期
《“文化原型”比較視野中的“比較哲學”——以“竅喻”與“洞喻”的比較為例》,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12期
《走向“生活之道”的當今西方哲學——兼與孔子的“生活哲學”比較》,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10期
《評估“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之爭——兼論中國儒學的前途》,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1期
《情實、情性與情性——中國儒家”情本哲學的基本面向》,《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 2 期
《論孔顏樂處”——回到顏子去》,《孔學堂》2019 年第 2 期(貴州省哲學社會科 學規(guī)劃課題成果)
《肯定情感論與否定情感論——孟子道德動機中的情”之論辯》,臺灣《哲學與文化》 2017 年第 44 卷第 10 期
《以心統(tǒng)情性”兼祧孟荀——孟子天性情心”與荀子天情性心”統(tǒng)合論》,《孔學堂》 2020 年第 2 期
《作為心之大端”的好惡本情——儒家”情本哲學”的基本情感稟賦論》,《人文雜志》 2020 年 07 期
《巫的理性化、政治化和文明化——中國文明起源的巫史傳統(tǒng)”試探》,《中原文化研 究》2019 難第 2 期
《孔子“欲仁”、孟子“欲善”與荀子“欲情”——從當今西方倫理學“欲望論”觀儒家“欲”論分殊》《孔學堂》2021年第3期
《巫祭之源”與情俗之根”——華夏之禮的歷史發(fā)源綜合考》,《中國文化》2019 年 第1期
《人工智能、情感機器與“情智悖論”》,《探索與爭鳴》2019 年第 6 期
《從一念發(fā)動處”解王陽明知行合一”——論意動”與動行”的道德動機分殊》,《南京 社會科學》2018 年第 11 期
《儒家何以無絕對惡”與根本惡”?——中西比較倫理的消極情性”視角》,《探 索與爭鳴》2018 年第 9 期
《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深描20世紀分析美學的歷史脈絡(luò)》,載《哲學研究》2007年第4期
《哲學如何剝奪藝術(shù)?——當代“藝術(shù)終結(jié)論”的哲學反思》,載《哲學研究》2006年第2期
《從倫理美學到審美倫理學——維特根斯坦、杜威與原始儒家的比較研究》,載《哲學研究》 2011年第8期
《從“實踐美學”到“生活美學”——當代中國美學本體論的轉(zhuǎn)向》,《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期
《艾思奇與“哲學中國化”》,載《哲學動態(tài)》2010年第8期
《美的真理觀:“共識觀”與“解釋學”的統(tǒng)一》,載《哲學動態(tài)》2006年第8期
《在“自然主義”與“歷史主義”之間——分析美學之后如何界定藝術(shù)》,載《哲學動態(tài)》2007年第11期
《在“批判啟蒙”與“審美批判”之間——構(gòu)建“全面的現(xiàn)代性”》,載《學術(shù)月刊》2006年第9期
《分析美學:方法,模式與歷史》,載《學術(shù)月刊》2008年第2期
《“生活美學”建構(gòu)的中西源泉》,載《學術(shù)月刊》2009年第5期
《試論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第9期
《“啟蒙與救亡”的變奏:孰是孰非》,載《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101期
《從“大啟蒙思想”到“新文化啟蒙”——反思當今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整合之路》,《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2期
《近代中國藝術(shù)觀源流考辨——兼論“日本橋”的歷史中介功能》,載《文藝研究》2011年第11期
《美學的傳入與本土創(chuàng)建的歷史》,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2期
《當今西方藝術(shù)定義與非西方的挑戰(zhàn)——兼論一種全球藝術(shù)定義的可能性》,載《文藝研究》 2013年第7期
《“生活美學”的興起與康德美學的黃昏 》,載《文藝爭鳴》 2010年第3期
《儒道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原色與底色》,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期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與中國美學鼎新 》,載《文藝爭鳴》 2010年第5期
《中國人文科學的“自創(chuàng)性”:以文化間性以柔克剛》,載《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1期
《從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實踐”》,載《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5期
《“政統(tǒng)”、“道統(tǒng)”與“學統(tǒng)”:中國社會轉(zhuǎn)型中“士人”向“知識分子”的身份轉(zhuǎn)變》,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報紙發(fā)表】
《以改善美育提升美好生活》,《人民日報》2018-4-27
《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里的哲與思 》,《光明日報》2022-03-14
《何謂美學“中國化”》,《人民日報》2012-01-12
《走上美學研究的“中國化”之路》,《人民日報》2010-04-09
《讓西方哲學說地道中國話》,《人民日報》2016-10-18
《“生態(tài)美學”的系統(tǒng)闡釋》,《人民日報》2010-12-28
《微時代的審美嬗變》,《人民日報》2015-05-12
《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人民日報》2017-3-21
《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光明日報》2009-08-11
《儒家“情理結(jié)構(gòu)”的哲學價值》,《光明日報》2015-10-28
【講座訪談視頻】
“央視影音” |《名家藝談》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劉悅笛訪談(上集)https://mp.weixin.qq.com/s/bhDXIOHM_cpdat3pAR5EYw
“央視影音” |《名家藝談》生活美學倡導(dǎo)者劉悅笛訪談(下集)https://mp.weixin.qq.com/s/JtfmFHbmIXwq4jTJGPXiXw
“新華網(wǎng)” | “問酒中國”名人堂專題紀錄片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pro/20230218/eb09ac46b2d24753ad0df00522d85a0a/c.html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 “精神人文主義”講堂第十九講:建構(gòu)中國人的“情本哲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h411a7V9/?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超星網(wǎng)” | “美的歷程——美學導(dǎo)論”(全50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015211/
“國家開放大學音像社” | 中國生活美學中的優(yōu)游之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44y1i7yi/
“國學高峰論壇” | 作為生命之“情”——中國人的“情本哲學” https://www.iqiyi.com/w_19s1ybo1nt.html
“首屆當代中國生活美學論壇” | 主旨演講:中國生活美學的興起與架構(gòu) https://m.v.qq.com/z/msite/play-short/index.html?cid=&vid=i018100h8yr&share_from=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 | 中國哲學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與新舊任兩位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新任主席德莫特·莫蘭和盧卡·斯卡蘭提諾對話)https://m.v.qq.com/z/msite/play-short/index.html?cid=&vid=p0759dyqot9&share_from=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訪談” |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 https://www.ixigua.com/6623173051259290116?wid_try=1
“讀書人” | 劉悅笛著作推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d72U/?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中國青年報》 | “青年范兒”推介《中國人的生活美學》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287399298062146
“北京南鑼書店講座” | 東方生活美學——人人都是生活藝術(shù)家 https://www.ixigua.com/6856340169868444160
“國家圖書館” | 演講網(wǎng)址:http://vod.nlc.gov.cn/show.php?id=449
“第18屆國際美學大會” | 專訪http://art.china.cn/huodong/2010-08/14/content_3660206.htm
2023年4月6日更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