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yè)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yè)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yè)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
范文麗,女,安徽太湖人。
2005.09-2009.06 南京大學哲學系 哲學學士
2009.09-2012.06 南京大學哲學系 哲學碩士
2012.09-2017.11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哲學博士
2017年12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東方哲學、印度哲學、佛教哲學、中印哲學交流。
一、代表作:
專著: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花戒《攝真實論(疏)》業(yè)因業(yè)果品譯注與研究》,商務印書館,2022。
編著:
《知識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論文:
1. "Towards Enlightenment: Taixu’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Psychology". Religions 15(7), 2024: 833. https://doi.org/10.3390/rel15070833.
2. 范文麗,《晚清民國科學思潮下的中國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6月24日第7版。
3.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Inher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 Survey of Three Compilations of Buddhist Encyclopedias in China from 1950s to 2000s" Religions 14, 2023, no. 11: 1336. https://doi.org/10.3390/rel14111336
4. 《滄海遺珠今復輝——<中國佛教>英譯稿出版工作側記》,《佛學研究》,2023年第2期。
5. “A Record on the Publication of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Buddhism”, Voice of Dharma, 2023.
6.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by Kai Sheng,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18 Aug 2022. https://doi.org/10.1080/23729988.2022.2092339
7. 《正理派(Nyāya)、彌曼差派(Mīmā?sā)及佛教關于記憶與自我問題的爭論》,《人文宗教研究》第13輯,2022.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
8. 《從文本分析到哲學對話——2020東方哲學研究述評》,《中國哲學年鑒》,2021,第200-205頁。
9. 《寂護的因果論》,《唯識研究》第7輯,釋光泉 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83-192頁。
10. 《正理派、彌曼差派論證“我”存在的三種理路》,《世界哲學》,2021年第5期,第74-84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外國哲學》,2022年01期)
11. 《法舫與近代中國“世界佛教”運動》,《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第152-159頁。
12. 《從百科全書編纂看佛學知識體系的中國化進程》,《中國社會科學報》“宗教學”版,2021年9月28日。
13. 《新時代背景下的“東方哲學”研究范式反思》,《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5期,第5-14頁。(文章被《新華文摘》2020(20)“學術動態(tài)”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09)“論點摘要”欄目轉載。)
14. 《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及其知識體系建設》,《佛學研究》2019年第2期:第322-332頁。
15. 《藏傳佛教的道德倫理觀》,《中國藏學》,2019年第4期,第204-207頁。
16. 《寂護的因果論》(英文),《玄奘佛學研究》,2019年第3期,第95-128頁。
17. 《<中斯佛教百科全書>撰述及其知識社會史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6期。
18.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的近現代中國佛教國際化進程》,《佛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9. Wenli FAN, “On Recognition and Self: A Discussion Based on Nyāya, Mīmā?sā and Buddhism”, Asian Philosophy, 2017(24)4: 292-308.
20. Wenli FAN, “?āntarak?ita’s Criticism of Causal Activity (Vyāpāra)”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17, 45(5): 893-909.
21. Wenli FAN, “?a?ntarak?ita on Personal Identity-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18.7, 68(3): 663-682.
二、主持課題
1. 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佛學知識體系演變史”(20CZJ006),項目時間:2020年9月至今。
2. 2020年度中國社會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啟動項目“《攝真實論》中的印度‘因果論’論爭”(2020YQNQD0074),項目時間: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
3. 中央社院統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課題“海外漢藏佛教交融研究文獻整理”(ZK20170164),項目時間: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
Wenli Fan范文麗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Eastern Philosophy, Indian Philosophy, Buddhist Philosoph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Philosophy.
Education
09.2005-06.2009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Bachelor of Philosophy
09.2009-06.201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Master of Philosophy
09.2012-11.2017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ctor of Philosophy
Publications
1. Books
[1] Wenli Fan. Xingwei yu yinguo: Jihu Lianhuajie Shezhenshilunshu yeyin yeguo pin yizhu yu yanjiu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花戒《攝真實論(疏)》業(yè)因業(yè)果品譯注與研究(Action and Its Results: A Study Based on Karmaphalasambandhaparīk?ā of Tattvasa?graha and Tattvasa?grahapa?jikā) ,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22.
[2] Wenli Fan. ed. Zhishi shehuishi shiyu xia de hanchuan fojiao baike quanshu chuantong yanjiu知識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研究(Encyclopedic Tradi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Beijing: China Religious Culture Publisher, 2020.
2. Papers
1. "Towards Enlightenment: Taixu’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Psychology". Religions 15(7), 2024: 833. https://doi.org/10.3390/rel15070833.
2. 范文麗,《晚清民國科學思潮下的中國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6月24日第7版。
3.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Inher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 Survey of Three Compilations of Buddhist Encyclopedias in China from 1950s to 2000s" Religions 14, 2023, no. 11: 1336. https://doi.org/10.3390/rel14111336
4. 《滄海遺珠今復輝——<中國佛教>英譯稿出版工作側記》,《佛學研究》,2023年第2期。
5. “A Record on the Publication of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Buddhism”, Voice of Dharma, 2023.
6.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by Kai Sheng,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18 Aug 2022. https://doi.org/10.1080/23729988.2022.2092339
7. 《正理派(Nyāya)、彌曼差派(Mīmā?sā)及佛教關于記憶與自我問題的爭論》,《人文宗教研究》第13輯,2022.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
8. 《從文本分析到哲學對話——2020東方哲學研究述評》,《中國哲學年鑒》,2021,第200-205頁。
9. 《寂護的因果論》,《唯識研究》第7輯,釋光泉 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83-192頁。
10. 《正理派、彌曼差派論證“我”存在的三種理路》,《世界哲學》,2021年第5期,第74-84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外國哲學》,2022年01期)
11. 《法舫與近代中國“世界佛教”運動》,《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第152-159頁。
12. 《從百科全書編纂看佛學知識體系的中國化進程》,《中國社會科學報》“宗教學”版,2021年9月28日。
13. 《新時代背景下的“東方哲學”研究范式反思》,《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5期,第5-14頁。(文章被《新華文摘》2020(20)“學術動態(tài)”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09)“論點摘要”欄目轉載。)
14. 《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及其知識體系建設》,《佛學研究》2019年第2期:第322-332頁。
15. 《藏傳佛教的道德倫理觀》,《中國藏學》,2019年第4期,第204-207頁。
16. 《寂護的因果論》(英文),《玄奘佛學研究》,2019年第3期,第95-128頁。
17. 《<中斯佛教百科全書>撰述及其知識社會史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6期。
18.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的近現代中國佛教國際化進程》,《佛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9. Wenli FAN, “On Recognition and Self: A Discussion Based on Nyāya, Mīmā?sā and Buddhism”, Asian Philosophy, 2017(24)4: 292-308.
20. Wenli FAN, “?āntarak?ita’s Criticism of Causal Activity (Vyāpāra)”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17, 45(5): 893-909.
21. Wenli FAN, “?a?ntarak?ita on Personal Identity-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18.7, 68(3): 663-682.
Projects
1. Youth Project of 2020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中國佛學知識體系演變史” (20CZJ006)
2. The 2020 Youth Research Initi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中國社會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啟動項目,“The Indian Debate on Causality in Tattvasa?graha《攝真實論》中的印度‘因果論’論爭”(2020YQNQD0074).
3. A Project of the Advanced Think Tank on the United Front Work,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中央社院統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課題,“A Compila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Interfusion of Han-zang Buddhism 海外漢藏佛教交融研究文獻整理”(ZK20170164).
2025年6月18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范文麗,女,安徽太湖人。
2005.09-2009.06 南京大學哲學系 哲學學士
2009.09-2012.06 南京大學哲學系 哲學碩士
2012.09-2017.11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哲學博士
2017年12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東方哲學、印度哲學、佛教哲學、中印哲學交流。
一、代表作:
專著: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花戒《攝真實論(疏)》業(yè)因業(yè)果品譯注與研究》,商務印書館,2022。
編著:
《知識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論文:
1. "Towards Enlightenment: Taixu’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Psychology". Religions 15(7), 2024: 833. https://doi.org/10.3390/rel15070833.
2. 范文麗,《晚清民國科學思潮下的中國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6月24日第7版。
3.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Inher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 Survey of Three Compilations of Buddhist Encyclopedias in China from 1950s to 2000s" Religions 14, 2023, no. 11: 1336. https://doi.org/10.3390/rel14111336
4. 《滄海遺珠今復輝——<中國佛教>英譯稿出版工作側記》,《佛學研究》,2023年第2期。
5. “A Record on the Publication of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Buddhism”, Voice of Dharma, 2023.
6.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by Kai Sheng,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18 Aug 2022. https://doi.org/10.1080/23729988.2022.2092339
7. 《正理派(Nyāya)、彌曼差派(Mīmā?sā)及佛教關于記憶與自我問題的爭論》,《人文宗教研究》第13輯,2022.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
8. 《從文本分析到哲學對話——2020東方哲學研究述評》,《中國哲學年鑒》,2021,第200-205頁。
9. 《寂護的因果論》,《唯識研究》第7輯,釋光泉 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83-192頁。
10. 《正理派、彌曼差派論證“我”存在的三種理路》,《世界哲學》,2021年第5期,第74-84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外國哲學》,2022年01期)
11. 《法舫與近代中國“世界佛教”運動》,《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第152-159頁。
12. 《從百科全書編纂看佛學知識體系的中國化進程》,《中國社會科學報》“宗教學”版,2021年9月28日。
13. 《新時代背景下的“東方哲學”研究范式反思》,《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5期,第5-14頁。(文章被《新華文摘》2020(20)“學術動態(tài)”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09)“論點摘要”欄目轉載。)
14. 《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及其知識體系建設》,《佛學研究》2019年第2期:第322-332頁。
15. 《藏傳佛教的道德倫理觀》,《中國藏學》,2019年第4期,第204-207頁。
16. 《寂護的因果論》(英文),《玄奘佛學研究》,2019年第3期,第95-128頁。
17. 《<中斯佛教百科全書>撰述及其知識社會史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6期。
18.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的近現代中國佛教國際化進程》,《佛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9. Wenli FAN, “On Recognition and Self: A Discussion Based on Nyāya, Mīmā?sā and Buddhism”, Asian Philosophy, 2017(24)4: 292-308.
20. Wenli FAN, “?āntarak?ita’s Criticism of Causal Activity (Vyāpāra)”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17, 45(5): 893-909.
21. Wenli FAN, “?a?ntarak?ita on Personal Identity-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18.7, 68(3): 663-682.
二、主持課題
1. 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佛學知識體系演變史”(20CZJ006),項目時間:2020年9月至今。
2. 2020年度中國社會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啟動項目“《攝真實論》中的印度‘因果論’論爭”(2020YQNQD0074),項目時間: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
3. 中央社院統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課題“海外漢藏佛教交融研究文獻整理”(ZK20170164),項目時間: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
Wenli Fan范文麗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Eastern Philosophy, Indian Philosophy, Buddhist Philosoph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Philosophy.
Education
09.2005-06.2009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Bachelor of Philosophy
09.2009-06.201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Master of Philosophy
09.2012-11.2017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ctor of Philosophy
Publications
1. Books
[1] Wenli Fan. Xingwei yu yinguo: Jihu Lianhuajie Shezhenshilunshu yeyin yeguo pin yizhu yu yanjiu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花戒《攝真實論(疏)》業(yè)因業(yè)果品譯注與研究(Action and Its Results: A Study Based on Karmaphalasambandhaparīk?ā of Tattvasa?graha and Tattvasa?grahapa?jikā) ,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22.
[2] Wenli Fan. ed. Zhishi shehuishi shiyu xia de hanchuan fojiao baike quanshu chuantong yanjiu知識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研究(Encyclopedic Tradi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Beijing: China Religious Culture Publisher, 2020.
2. Papers
1. "Towards Enlightenment: Taixu’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Psychology". Religions 15(7), 2024: 833. https://doi.org/10.3390/rel15070833.
2. 范文麗,《晚清民國科學思潮下的中國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6月24日第7版。
3.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Inher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 Survey of Three Compilations of Buddhist Encyclopedias in China from 1950s to 2000s" Religions 14, 2023, no. 11: 1336. https://doi.org/10.3390/rel14111336
4. 《滄海遺珠今復輝——<中國佛教>英譯稿出版工作側記》,《佛學研究》,2023年第2期。
5. “A Record on the Publication of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Buddhism”, Voice of Dharma, 2023.
6.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by Kai Sheng,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18 Aug 2022. https://doi.org/10.1080/23729988.2022.2092339
7. 《正理派(Nyāya)、彌曼差派(Mīmā?sā)及佛教關于記憶與自我問題的爭論》,《人文宗教研究》第13輯,2022.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
8. 《從文本分析到哲學對話——2020東方哲學研究述評》,《中國哲學年鑒》,2021,第200-205頁。
9. 《寂護的因果論》,《唯識研究》第7輯,釋光泉 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83-192頁。
10. 《正理派、彌曼差派論證“我”存在的三種理路》,《世界哲學》,2021年第5期,第74-84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外國哲學》,2022年01期)
11. 《法舫與近代中國“世界佛教”運動》,《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第152-159頁。
12. 《從百科全書編纂看佛學知識體系的中國化進程》,《中國社會科學報》“宗教學”版,2021年9月28日。
13. 《新時代背景下的“東方哲學”研究范式反思》,《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5期,第5-14頁。(文章被《新華文摘》2020(20)“學術動態(tài)”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09)“論點摘要”欄目轉載。)
14. 《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及其知識體系建設》,《佛學研究》2019年第2期:第322-332頁。
15. 《藏傳佛教的道德倫理觀》,《中國藏學》,2019年第4期,第204-207頁。
16. 《寂護的因果論》(英文),《玄奘佛學研究》,2019年第3期,第95-128頁。
17. 《<中斯佛教百科全書>撰述及其知識社會史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6期。
18.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的近現代中國佛教國際化進程》,《佛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9. Wenli FAN, “On Recognition and Self: A Discussion Based on Nyāya, Mīmā?sā and Buddhism”, Asian Philosophy, 2017(24)4: 292-308.
20. Wenli FAN, “?āntarak?ita’s Criticism of Causal Activity (Vyāpāra)”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17, 45(5): 893-909.
21. Wenli FAN, “?a?ntarak?ita on Personal Identity-A Comparative Stud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18.7, 68(3): 663-682.
Projects
1. Youth Project of 2020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中國佛學知識體系演變史” (20CZJ006)
2. The 2020 Youth Research Initi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中國社會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啟動項目,“The Indian Debate on Causality in Tattvasa?graha《攝真實論》中的印度‘因果論’論爭”(2020YQNQD0074).
3. A Project of the Advanced Think Tank on the United Front Work,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中央社院統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課題,“A Compila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Interfusion of Han-zang Buddhism 海外漢藏佛教交融研究文獻整理”(ZK20170164).
2025年6月18日更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