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yè)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yè)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yè)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摘要:技術范式是庫恩科學范式的派生概念,基于技術范式的技術發(fā)展模式論述也多類比科學革命的所謂范式轉換。正如范式之于科學發(fā)展的論述受到頗多質疑,技術范式討論事實上也是模糊的、含混的。本質上,需求拉動、技術推動和文化規(guī)約構成了技術范式的核心要素。伴隨著價值轉向,價值嵌入作為效果-效率原則的補充,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又一內核,正在形成新的技術-價值范式。這一過程的發(fā)生,從歷史層面看,源于價值轉向運動和技術負效應的反思;從理論層面看,由于價值理性回歸技術創(chuàng)新;從實踐層面看,價值嵌入與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正在有益結合。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轉向推動塑造“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關鍵詞:技術范式效果-效率原則價值嵌入
范式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的核心概念。技術范式作為科學范式的派生概念,其研究面臨概念含混性、內容差異性、邏輯復雜性難題。本文意旨既不在討論技術范式的歷史沿革,也不在探究技術范式的演化機制,而是回歸技術范式的哲學意涵,從技術本質洞見其理論根基。通過對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和價值嵌入的新技術范式比較研究,考察技術范式約定性內涵的質性流變。嘗試回答技術范式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容或哪些方面?新技術范式又是什么?為什么價值嵌入鑄就新技術范式?進而澄清技術范式概念,詮釋技術范式內涵,追問新技術范式價值嵌入的邏輯,討論價值嵌入的實踐案例,以期回應概念含混性、內容差異性、邏輯復雜性難題。
可以說,新一輪技術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擬人化特征推動了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轉向,使價值要素從“幕后”走向“臺前”。以新技術范式為內核的新產品呈現出“功能-效率-價值”的立體統(tǒng)一。價值嵌入作為新的指標性因素,成為區(qū)別于以往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之所在。創(chuàng)新產品不僅需要滿足效果-效率原則,更要價值向善,為人類“善”的生活提供正向支撐和引導。
一、技術范式概念的先天含混性及其澄清
技術范式概念的靈感受科學范式直接啟發(fā),同樣難以避免概念含混性的詰難。庫恩的科學范式蘊含著信念、心理、精神等非理性因素。正如,范式轉換引發(fā)科學革命的支撐論據、解釋效果流于形式,難以產生實質的、令人信服的邏輯關聯,技術范式轉換誘發(fā)創(chuàng)新亦頗受質疑。
技術范式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多西(Giovanni Dosi)認為,技術范式是基于自然科學派生的特定原則和特定技術條件,解決特定技術問題的模型和格式。[1]他特別強調,技術范式旨在獲取新知識并盡可能保護它,防止快速擴散給競爭對手。[2]可見,多西的技術范式保持相對封閉性,要求技術創(chuàng)新按照特定模式形成技術軌跡,通過在其領域煽起“創(chuàng)造性毀滅”取得競爭優(yōu)勢地位。這種來自庫恩的直接靈感折射出:技術范式似乎也扮演了“理論缺失替代品”[3]的角色,未能得到足夠澄清。它編織了技術發(fā)展模式研究的“范式籮筐”,將技術創(chuàng)新中難以言說的、尚待檢驗的、模糊不清的部分拋進“技術范式籮筐”,作為說明和解釋技術創(chuàng)新或技術變革的“介質概念”。
技術范式研究似乎折射出兩個矛盾傾向。一方面,研究范圍呈現出向宏觀領域擴展的趨勢。[4]技術范式被用于闡釋技術發(fā)展階段的整體性、全局性演化。另一方面,技術范式需要關懷具象,通過具體案例佐證所謂技術范式轉換的合理性。這就導致了,單靠技術范式概念無法兼顧宏觀與微觀,必須借助其他范疇、概念、邏輯補足其闡釋機制。隨即出現了一系列與技術范式相關聯的概念:經濟-技術范式、產業(yè)-技術范式、創(chuàng)新范式、社會-技術范式、政治-技術范式等,進一步突顯了技術范式研究的內容差異性和邏輯復雜性。
庫恩本人承認對范式的使用太過寬泛,以至于失去了控制。[5]同樣,籠統(tǒng)的、含混的技術范式概念既難以描繪創(chuàng)新前后的整體技術圖景,又很難形成邏輯清晰的翔實解釋。多西本人也稱技術范式是一個“印象派”的類比,不應該不加以限制地應用。[1]技術范式在描述、說明、解釋的過程中難以統(tǒng)籌綜合與分析之間的矛盾,難以平衡宏觀概述與微觀描摹。因此,不妨通過追問技術本質的途徑,探究技術范式哲學意涵的方式回答技術范式究竟是什么。這一過程區(qū)別于外部限定方法(經濟、產業(yè)、社會、政治),轉而借助內部歸因,挖掘蘊含于技術本質的技術目的(效果)和技術“促逼”(效率)之于技術范式的形塑。本文試圖回歸基于技術本質的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新技術范式。
二、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內涵闡釋
整體而言,技術范式的流變表現為技術系統(tǒng)的演化。技術進步的真正問題在于從一種技術系統(tǒng)到另一種技術系統(tǒng)的過渡。[6]技術系統(tǒng)是由人工物、操作技巧和工程知識三個維度的要素構成的。[7]技術系統(tǒng)的升級即人工物、操作技巧和工程知識的更迭,通過變革技術范式實現效果-效率原則的統(tǒng)一。
效果原則指向技術功能實現,即成全技術目的。技術目的反映人之目的,效果原則表達人的需求。效率原則要求快而好的技術功能實現,即提升技術效率,映射了技術的內在邏輯。效果-效率原則既是技術本質的外化,又折射出技術范式的內涵。多西將需求拉動(demand-pull)和技術推動(technology-push)納入技術范式研究。[1]需求拉動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線性經濟發(fā)展模型,[8]技術推動則更早地被廣泛認識到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9]而多西認為市場、需求作為對創(chuàng)新過程的單向說明,不足以解釋技術范式的出現。[1]且有實證研究表明,電子及相關產業(yè)的崛起鮮明地顯現出技術推動的驅動影響。[10]也就是說,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事實上構成互動機制,共同約定著技術范式。
不過,上述研究大多將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視為影響技術范式的外部因素,沒有將其內化于技術范式,從內部解析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是何以可能的,回答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之于技術范式意味著什么。
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規(guī)制技術的發(fā)展方向,是技術本質之于技術范式的外現。技術起源于需求,是滿足需求的手段。技術功能規(guī)定了技術發(fā)展方向。且沒有一項技術在其誕生之初就是完美的,技術效率又推動技術自我革新,使技術趨向更高效地實現功能。因此,技術范式在根本上遵循效果-效率原則,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是技術系統(tǒng)演變的內生動能。
具體而言,需求拉動表現為個體和社會經濟需求的滿足。個體需求是不足之意識到求足之行為的直接動源。社會經濟需求是在總體上而言的,指社會群體在一定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1]社會經濟需求由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引發(fā)。當生產不能滿足消費,被刺激的需求便通過技術革新傳遞,以回應消費期望。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對富人所具有的意義,明顯地顯示在生產對窮人所具的意義中……工人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講究的需要大得多的盈利來源。[12]需求拉動總是指向現實中的功能實現,它具有周期性,并不因一時滿足而終。因此,需求拉動反映了技術范式中技術目的的指向性。
技術推動是技術由不完善到完善,從低效向高效的更新過程。技術向更好、更高效、更安全的歷時性演化說明技術推動是技術范式演化的另一質性動源。康斯坦(Edward W.Constant)稱之為技術的“推定性異常”(presumptive anomaly),即技術的不完美性是技術進步的隱性動力。[13]當需求拉動滿足了想象與現實間的功能性轉化時,技術推動隨即開始主導技術創(chuàng)新,以期更高效地實現目的。每個人的智能手機時常出現軟件更新提示就是最常見的例子,通過不斷地修復漏洞、彌補錯誤,實現技術進化。越是復雜的技術,越需要頻繁地更新。技術推動映射出技術范式中技術效率提升的動態(tài)性要求。
容易被忽視的是,文化要素或直接或間接地規(guī)約著技術范式。技術文化滲透于技術規(guī)范規(guī)約人類行為,它既來自于技術系統(tǒng)內驅的工具理性,又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中被形塑。內部看,工具理性是技術文化的核心表現形式。人們依托工具理性通過改變物質形態(tài)的方式設計和創(chuàng)造人工物。工具理性構成技術活動的靈魂。外部看,技術文化受廣義文化的影響。技術產品、技術服務、技術流程、技術知識中都滲透著所處情境的文化價值,形塑技術文化。文化規(guī)約能夠揭示技術范式的多重變相。
技術創(chuàng)新遵循的效果-效率原則——技術目的實現和技術效率提升從技術本質詮釋了技術范式的內涵。技術創(chuàng)新是目標明確的理性化建構,是以理性方式對目的性活動效果、效率與模式的自覺追求。[14]此外,文化嵌入技術,技術復雜性使其在文化之間的轉移中形成多元穩(wěn)定性。[15]需求拉動、技術推動、文化規(guī)約的相互作用塑造技術發(fā)展模式,構成了技術范式的本質內涵。
三、技術的價值范式:歷史癥結、理論邏輯與實踐探析
技術的價值范式何以產生?理論上看,技術范式過分強調技術、經濟、社會的協(xié)同演化和宏觀環(huán)境分析,忽視了技術進步本身具有的價值偏向。價值屬性將在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非穩(wěn)態(tài)均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趨勢上看,技術范式的生態(tài)學轉向,[16]順理成章地提升了價值要素之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同時,價值轉向趨勢對技術創(chuàng)新施加了三重哲學反思:對人類自身能力的反思、對技術消極后果的反思、對周遭世界機遇的反思。[17]在此背景之下,可以從歷史癥結、理論邏輯、實踐探析三個維度詮釋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
1. 歷史癥結:價值轉向與審思技術負效應
馬克思的時代,機器化是技術的時代性注解,他指出機器的組織化、體系化、協(xié)調化特征不能單依賴經濟學或歷史學的解釋。[18]機器化生動地闡釋了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后被芒福德引申為“巨機器”(Mega-machine),涵蓋經濟、政治、軍事、官僚等組成部分。[19]“巨機器”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將機械工具加以組織和運用的觀念體系和制度體系”,[20]是對社會運行方式單一化傾向的批判,是隱藏在秩序社會背后人性權力欲的膨脹。它展現工具理性對人類社會的規(guī)訓。個體力量難以擺脫機器化場域:它非線性地在幕后發(fā)生。[21]正如我們無法用反人工智能應對人工智能引發(fā)的危機和挑戰(zhàn)一樣,“技術化是一條我們不得不沿著它前進的道路,任何倒退的企圖都只會使生活變得愈來愈困難乃至不可能繼續(xù)下去。”[22]
人的角色和地位在技術自主的沖擊下被進一步弱化,使得生命意義拮據。現代技術擺置著人,也促逼著人。[23]技術自主片面化了人的在世方式,存在的意義被泯滅了。它營造了一場“技術背景代替自然背景的賭博”。[24]社會事實、政治事實、經濟事實無一例外地無法孤立于技術問題之外。[25]技術成為權威,成為尺度,出于實現技術目的的動機和行為都是合理的。甚至,技術成為價值的裁判者和新道德的創(chuàng)造者。[26]一旦當技術成為價值尺度,工具理性便成為合價值的理性,造成符合工具理性就是符合價值理性的畸形判斷。
近年,越來越多地技術理論和實踐證明,技術人工物具有表達價值的可能性:價值敏感性設計、負責任創(chuàng)新、道德物化。價值要素不再是技術研發(fā)的外部要素。技術設計者與使用者在價值轉向中各有角色,有效避免了溫納所謂的技術契約條款的后置性。[27]這一過程緩沖了人類被動適應技術的不確定性后果,表明了價值要素之于新技術范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價值轉向是審思技術負效應,為技術創(chuàng)新注入活力的新思路。問題產生的事后治理變?yōu)樵O計導向的事前介入。因為從現實中看,人們總是在談論道德,或者陷入道德形而上學的糾纏,或者明知故犯,這表明道德焦慮的本質是道德無力。[28]道德律令對道德行為的約束力是有限的。其中根本原因在于沒充分認知技術對主體塑造的作用,以及技術在道德規(guī)范中扮演的角色。兇手用槍射殺,人賦權于槍,槍賦能于人。射殺行為是“槍手”(gunman)完成的,是人類和非人類因素的混合體。[29]可見,技術與人是相互塑造的,道德行動的后果無法單方面歸咎于技術或人。
因此,價值要素成為技術設計的必要考量——如何實現技術目的、提升技術效率、建構技術價值,價值已不再是事后發(fā)揮規(guī)范性作用的外部要素。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性愈加凸顯了價值要素的地位,使之在將來必然成為評估技術的重要指標。如何將善的價值“寫入”技術,是回應技術負效應的必由之路,也是對未來技術創(chuàng)新提出的新的內在要求。它預示著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對技術范式的超越。
2. 理論邏輯:價值回歸與技術價值范式解析
價值要素從根本上看是由于技術發(fā)展中價值理性的回歸。回顧技術范式研究史:多西的技術范式著重考察科學、經濟、制度變量。而佩雷斯(Carlota Perez)的技術-經濟范式強化了市場對技術的決定性引導作用。[30]該過程使技術范式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單一化了。產業(yè)-技術范式、創(chuàng)新范式,以及社會-技術范式研究,都對技術范式理論框架進行了有益修正,使其在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擴散、技術預見方面更具解釋力。然而,此類技術范式研究被工具理性約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價值要素之于技術發(fā)展的作用。價值理性并列于工具理性,是技術發(fā)展的先天屬性和內在邏輯。雖然在效果-效率原則主導下價值理性被弱化,但是,隨著技術負效應顯露和人類社會階段性進步,價值理性煥發(fā)了新生命力,對技術未來去向提出了更高的規(guī)范性要求。價值理性回歸滿足了技術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價值要素建立于文化規(guī)約基礎之上并有所超越。前文論述到,技術范式的內涵不僅包含效果-效率原則,文化規(guī)約也不容小覷。當下,技術文化在全球價值浪潮影響下,逐漸形成“價值優(yōu)先”趨勢——女權主義、平權運動、動物保護主義、環(huán)保主義等價值化思潮席卷全球,甚至形成價值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這種“價值優(yōu)先”趨勢促成了新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和價值回歸。尤其,全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對技術提出了時代新要求。功能、效率構成的技術范式已不能順應技術生態(tài)化趨勢。價值要素將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由線性邏輯向循環(huán)邏輯轉變,直接關系到人類善的技術生活和人類未來。
人工智能的擬人化特征鐫刻了“價值模具”。緊隨著大模型和多模態(tài)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倫理對齊成為技術重要環(huán)節(jié)。ChatGPT的更新迭代暗示了通用人工智能理論構想向現實層面轉化的可能性。機器決策能力的突飛猛進直接關聯到對其道德主體地位的討論。畢竟,決策過程事實上就是價值選擇過程。因而探索人工智能的倫理對齊不僅是哲學家、倫理學家的工作,也成為技術專家和程序員的工作。人工智能技術必須滿足“價值模具”的約定,必須有價值框架劃定它的決策邊界。技術價值范式響應地是先入為主的價值規(guī)約,是技術價值嵌入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前在的倫理和治理思路。
3. 實踐探析:價值嵌入與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
價值嵌入的技術路徑應該如何實現?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察:一是外部主義的,即對技術設計、技術流程、技術產品施以價值條件約束,如它應該是無害的、安全的、可控的、環(huán)保的。外部主義的價值嵌入塑造新技術范式。新技術范式是一種克服工業(yè)社會現代技術生態(tài)指向殘缺的倫理原則,[31]是一種有機的、整體的、綜合的綠色技術范式,對技術創(chuàng)新提出了生態(tài)化、倫理化的新方向。[32]然而,我們往往一邊提倡環(huán)保,一邊又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這恰恰表明外部主義的進路常使人陷入道德糾纏,其實踐效果有限。
另一是內部主義的,它將價值訴求“寫入”技術。這一路徑不再把技術理解為價值中立的工具,而是采用關系本體論的人技視角,對技術保持價值敏感性。人技關系本體論指出人與技術在知覺的生成層面是相互構成的。[33]單方面強調價值準則無法給予意志充分的動機。倫理不僅僅被用于反思技術活動,還應預防性的指導技術實踐,遵循倫理先行原則。[34]荷蘭代爾夫特學派將這一思路拓展為價值設計的理念(Design for Values),[35]通過價值操作化、價值沖突應對、價值動態(tài)分析、價值后果評估等方式實現。更進一步講,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不僅對技術設計者提供了主動價值嵌入的思路,設計人員需要經驗積累,將有益價值在技術產品中工程化;它也對技術使用者提出了參與技術價值塑造的要求,將使用者身份轉化為積極的價值嵌入參與者,助力善的價值嵌入技術的良性循環(huán)。
這里不妨透過一個案例,探析內部主義進路的價值嵌入實踐。ChatGPT的功能“涌現”基于高質量大數據、超強算力、智能算法的基礎架構,使其產生“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效果。OpenAI設計了一套他們稱之為“超級對齊”(Superalignment)的價值校準方式,通過人類反饋和監(jiān)督微調實現大語言模型的價值向善。[36]從使用者角度看,生成式AI與使用者互動事實上是一種數據收集方式,它通過人類反饋不斷“學習”。使用者價值取向對技術施加了整體意義上的影響,甚至可能造成生成式AI產生基于人類反饋的價值偏差,形成歧視性輸出。從設計者或工程師角度看,使用者與生成式AI之間的互動為更新技術提供了大量有意義的參數。對于使用產生的偏差,設計者通過校對、標注等方式進行微調,以保證人工智能與人類良善價值的一致性。這一內部主義的實踐路徑顯示:人工智能的倫理對齊在技術實踐手段和對齊方法落地上是可行和可操作的。
特別需要指出,價值嵌入不應是技術發(fā)展的約制因素。就人工智能而言,一方面它既以模仿人類智能為目標,那么價值判斷作為人類智能的一部分理應受到“照顧”。另一方面,權責對應是生成式AI落實價值嵌入的難點。它關系到政府監(jiān)管責任、企業(yè)設計責任、公眾使用責任,甚至是ChatGPT本身在復雜人機互動中的“機器責任”。因此,有必要納入價值要素,與功能和效率居于同等位置,全方位地衡量技術創(chuàng)新。
四、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智能革命推動了新技術范式的實踐升級。新技術范式彰顯了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和各國未來戰(zhàn)略,效果-效率原則和價值嵌入的耦合實際上順應了技術實踐的系統(tǒng)性、復雜性、多樣性趨勢。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價值要素前所未有地在技術開發(fā)和應用中顯現,進而推動構建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功能是技術的初級目標。技術功能連接了物理結構和人類意向。技術功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與其物理特性相關,物理特性決定了技術功能的基礎;另一方面與人類意向相關,人類意向決定了技術功能的指向。[37]技術制品的功能只存在于人類表征領域,人類將功能賦予物體。[38]效率是技術的次級目標。一旦技術功能達成,技術的“推定性異常”便構成主要矛盾,因而二次創(chuàng)新的任務在于提升效率,才能有利于技術推廣。功能-效率-價值的綜合是技術的高級目標。它是新技術范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技術范式的新之所在,它要求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為人類善的生活提供正向引導(圖1)。
圖1“功能-效率-價值”新技術范式示意圖

價值要素的出現也使得新技術范式更加立體了。在傳統(tǒng)技術認知中,它被認知為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是價值中立的形而下者。隨著技術哲學對技術本質分析和闡釋的深入,技術工具論認知正在發(fā)生著改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技術在改變人類行為,塑造人技關系和人際關系,以及重構人類對世界理解中發(fā)揮的非中立性、非工具性作用。尤其,ChatGPT等大模型使我們看到,價值是內化于技術的。因為它不僅要正確地回答使用者提問,還要具備與使用者產生高效互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合乎人類價值地與使用者互動。技術在傳遞價值、表達價值、重塑價值。這一過程恰恰反映了“功能-效率-價值”新技術范式的發(fā)生學。傳統(tǒng)技術認知的工具論、中立論被消解了。人工智能革命即是“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替代傳統(tǒng)技術范式的技術本質邏輯的變革。
依據新技術范式,可以對新能源汽車與傳統(tǒng)燃油汽車作一比較討論(圖2)。傳統(tǒng)燃油汽車和現代新能源汽車在功能和效率方面并無太大差異。各國積極推行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tǒng)燃油汽車的政策,恰恰正是因為新能源汽車被寫入了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噪聲等價值,是全球減碳、控碳訴求下的產物。將價值嵌入技術的過程也回應了新技術范式對其“功能-效率-價值”綜合性能力的約定。如此,新能源汽車體現出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立體化傾向,即目的實現、效率提升與價值平衡之間的協(xié)調。
圖2新技術范式中的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

新技術范式的價值嵌入集中通過技術設計者與技術使用者表現。對技術設計者而言,他們的工作不像以前那樣獨立了。設計成為一項集體工作,一項價值塑造工作,它意味著越來越重的責任被賦予設計者。然而,“他們可以輕易地被剝奪取得對他們自己的責任范圍的清楚的完整認知的可能性,他們因而也就能開始感到自己最終成了技術發(fā)展之中的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9]倫理層面的責任對應問題使得價值嵌入將愈發(fā)凸顯。對技術使用者,并沒有太多機會體驗到設計者們的失落感,可事實上,他們擺脫了被動地位。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性中不難看出,使用者成為主導技術發(fā)展方向的價值嵌入參與者。因此,價值要素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組成部分。建構新技術范式是技術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人類社會發(fā)展潮流的外在要求。
總而言之,技術功能反映技術的實用取向,技術效率反映技術的經濟取向,技術價值反映技術的道德取向。新技術范式的出現既不能簡單歸為漸進式創(chuàng)新,又不能片面地理解為顛覆式創(chuàng)新而導致的機制突破,而是實踐過程中新要素逐步顯現的結構性變革,是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有序的多態(tài)穩(wěn)定的過程。未來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三個維度并行的,價值已經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個顯性核心要素。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技術新世代,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更迭將實現質的進步,而價值要素就是這個質的核心組成部分:從工程師和技術專家培養(yǎng)中的倫理教育,到技術設計、研發(fā)中價值嵌入,再到技術實踐過程中的價值表達與回應。技術發(fā)展不再拘泥于工具理性線性地目的實現和效率提升,而是開始沿功能、效率、價值的新技術范式,尋求三維一體的綜合,全方位地考量技術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價值效益。技術創(chuàng)新向多元化、價值化、包容性的方向發(fā)展,進而在新技術范式中衍生新的技術生態(tài)。
結語
技術范式的流變是歷史的。舊技術范式中需求拉動、技術推動發(fā)揮主導作用,功能和效率是衡量技術進步的核心指標,技術創(chuàng)新遵循效果-效率原則。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價值要素成為技術范式的新特質。一方面源于技術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技術形態(tài)中尋求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技術生態(tài)化、價值化趨勢要求技術邏輯向循環(huán)、可持續(xù)轉變。人工智能技術的擬人化加速了價值要素的顯現過程,反映了技術的世代性價值轉向。因此,將價值“寫入”技術,運用規(guī)范性方法從最初的設計層面緩解技術負效應,建構耦合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指標,導致了新技術范式的功能-效率-價值融合。當然,新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仍是進行時。人工智能的擬人化特征使得價值嵌入是無法回避的,它所承載的價值屬性比以往任何時期的技術都要多。這既包括外部的價值訴求,它應該是無害的、安全的、可控的、環(huán)保的;又包含內部的“寫入”訴求,技術應該符合人類的價值取向。所以,新技術范式的功能、效率和價值三個維度,構成立體的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追問技術對“善”的人類生活的影響,正是新技術范式的“新”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Dosi,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2] Dosi,G.'Sources,Procedures,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Association,1988,26(3):1120-1171.
[3] Masterman,M.'The Nature of Paradigm'[A],Lakatos,I.,Musgrave,A.(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59-89.
[4] 郭斌、蔡寧.從“科學范式”到“創(chuàng)新范式”:對范式范疇演進的評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14(3):8-12;62.
[5] 托馬斯·庫恩.結構之后的路[M].邱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5.
[6] Gille,B.The History of Techniques:Volume 1 Techniques and Civilizations[M].Montreux: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86,ix.
[7] 王伯魯.舊技術衰亡問題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1):35-39.
[8] Godin,B.,Lane,J.P.'Pushes and Pulls:Hi(S)tory of the Demand Pull Model of Innovation'[J].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13,38(5):621-654.
[9] Nemet,G.F.'Demand-pull,Technology-push and Government-led Incentives for Non-incremental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09,38(5):700-709.
[10] H?tte,K.'Demand-pull,Technology-push,and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23,52(5):104740.
[1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11.
[12] 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13] Constant,E.W.'A Model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Applied to the Turbojet Revolution'[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73,14(4):553-572.
[14] 王伯魯.技術文化及其當代特征解析[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29(6):62-66.
[15]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50-157.
[16] 張成崗.“現代技術范式”的生態(tài)學轉向[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8(4):61-66.
[17] 林慧岳、馬圣潔.技術創(chuàng)新向生態(tài)創(chuàng)新轉換的范式變遷及生態(tài)創(chuàng)新多層面協(xié)同[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8,35(2):58-63.
[18] Marx,K.Cap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6,493.
[19] Mumford,L.The Myth of the Machine: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66,188-189.
[20] 吳國盛.芒福德的技術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4(6):30-35.
[21] 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39.
[22] 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46.
[23] Heidegger,M.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Lovitt,W.(Trans.) 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7,10.
[24] 卡爾·米切姆.技術哲學概論[M].殷登祥、曹南燕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6.
[25] Ellul,J.'The Technological Order'[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62,3(4):394-421.
[26] Ellul,J.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4,134.
[27] Winner,L.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9.
[28] 王小偉.荷蘭學派道德物化觀點溯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42(6):42-47.
[29] Verbeek,P.P.Moralizing Technology: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the Morality of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64.
[30] Perez,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4(1):185-202.
[31] 劉煥明.生態(tài)文明邏輯下的綠色技術范式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12):40-44.
[32] 鄔曉燕.論技術范式更替與文明演進的關系——兼論以綠色技術范式引領生態(tài)文明建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1):122-126.
[33] Ihde,D.'Introduction:Post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J].Human Studies,2008,31(1):1-9.
[34] 王小偉.道德物化哲學的當代科技倫理啟示[J].道德與文明,2023,(3):46-54.
[35] Kroes,P.,Poel,I.V.'Design for Values and the Definition,Specification,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Values'[A],Hoven,J.,Vermaas,P.E.,Poel,I.V.(Eds.) Handbook of Ethics and Values in Technological Design:Sources,Theory,Values and Application Domains[C],Dordrecht:Springer,2015,151-179.
[36] Ouyang,L.,Wu,J.,Jiang,X.,et al.'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with Human Feedback'[EB/OL].https://doi.org/10.48550/arXiv.2203.02155,2022-03-04.
[37] Kroes,P.Technical Artefacts:Creations of Mind and Matter[M].Dordrecht:Springer,2012,31-43.
[38] Searle,J.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London:Penguin Books,1995,13.
[39] E.舒爾曼.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在哲學深層的挑戰(zhàn)[M].李小兵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5,371.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25年第3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技術范式是庫恩科學范式的派生概念,基于技術范式的技術發(fā)展模式論述也多類比科學革命的所謂范式轉換。正如范式之于科學發(fā)展的論述受到頗多質疑,技術范式討論事實上也是模糊的、含混的。本質上,需求拉動、技術推動和文化規(guī)約構成了技術范式的核心要素。伴隨著價值轉向,價值嵌入作為效果-效率原則的補充,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又一內核,正在形成新的技術-價值范式。這一過程的發(fā)生,從歷史層面看,源于價值轉向運動和技術負效應的反思;從理論層面看,由于價值理性回歸技術創(chuàng)新;從實踐層面看,價值嵌入與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正在有益結合。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轉向推動塑造“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關鍵詞:技術范式效果-效率原則價值嵌入
范式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的核心概念。技術范式作為科學范式的派生概念,其研究面臨概念含混性、內容差異性、邏輯復雜性難題。本文意旨既不在討論技術范式的歷史沿革,也不在探究技術范式的演化機制,而是回歸技術范式的哲學意涵,從技術本質洞見其理論根基。通過對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和價值嵌入的新技術范式比較研究,考察技術范式約定性內涵的質性流變。嘗試回答技術范式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容或哪些方面?新技術范式又是什么?為什么價值嵌入鑄就新技術范式?進而澄清技術范式概念,詮釋技術范式內涵,追問新技術范式價值嵌入的邏輯,討論價值嵌入的實踐案例,以期回應概念含混性、內容差異性、邏輯復雜性難題。
可以說,新一輪技術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擬人化特征推動了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轉向,使價值要素從“幕后”走向“臺前”。以新技術范式為內核的新產品呈現出“功能-效率-價值”的立體統(tǒng)一。價值嵌入作為新的指標性因素,成為區(qū)別于以往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之所在。創(chuàng)新產品不僅需要滿足效果-效率原則,更要價值向善,為人類“善”的生活提供正向支撐和引導。
一、技術范式概念的先天含混性及其澄清
技術范式概念的靈感受科學范式直接啟發(fā),同樣難以避免概念含混性的詰難。庫恩的科學范式蘊含著信念、心理、精神等非理性因素。正如,范式轉換引發(fā)科學革命的支撐論據、解釋效果流于形式,難以產生實質的、令人信服的邏輯關聯,技術范式轉換誘發(fā)創(chuàng)新亦頗受質疑。
技術范式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多西(Giovanni Dosi)認為,技術范式是基于自然科學派生的特定原則和特定技術條件,解決特定技術問題的模型和格式。[1]他特別強調,技術范式旨在獲取新知識并盡可能保護它,防止快速擴散給競爭對手。[2]可見,多西的技術范式保持相對封閉性,要求技術創(chuàng)新按照特定模式形成技術軌跡,通過在其領域煽起“創(chuàng)造性毀滅”取得競爭優(yōu)勢地位。這種來自庫恩的直接靈感折射出:技術范式似乎也扮演了“理論缺失替代品”[3]的角色,未能得到足夠澄清。它編織了技術發(fā)展模式研究的“范式籮筐”,將技術創(chuàng)新中難以言說的、尚待檢驗的、模糊不清的部分拋進“技術范式籮筐”,作為說明和解釋技術創(chuàng)新或技術變革的“介質概念”。
技術范式研究似乎折射出兩個矛盾傾向。一方面,研究范圍呈現出向宏觀領域擴展的趨勢。[4]技術范式被用于闡釋技術發(fā)展階段的整體性、全局性演化。另一方面,技術范式需要關懷具象,通過具體案例佐證所謂技術范式轉換的合理性。這就導致了,單靠技術范式概念無法兼顧宏觀與微觀,必須借助其他范疇、概念、邏輯補足其闡釋機制。隨即出現了一系列與技術范式相關聯的概念:經濟-技術范式、產業(yè)-技術范式、創(chuàng)新范式、社會-技術范式、政治-技術范式等,進一步突顯了技術范式研究的內容差異性和邏輯復雜性。
庫恩本人承認對范式的使用太過寬泛,以至于失去了控制。[5]同樣,籠統(tǒng)的、含混的技術范式概念既難以描繪創(chuàng)新前后的整體技術圖景,又很難形成邏輯清晰的翔實解釋。多西本人也稱技術范式是一個“印象派”的類比,不應該不加以限制地應用。[1]技術范式在描述、說明、解釋的過程中難以統(tǒng)籌綜合與分析之間的矛盾,難以平衡宏觀概述與微觀描摹。因此,不妨通過追問技術本質的途徑,探究技術范式哲學意涵的方式回答技術范式究竟是什么。這一過程區(qū)別于外部限定方法(經濟、產業(yè)、社會、政治),轉而借助內部歸因,挖掘蘊含于技術本質的技術目的(效果)和技術“促逼”(效率)之于技術范式的形塑。本文試圖回歸基于技術本質的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新技術范式。
二、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內涵闡釋
整體而言,技術范式的流變表現為技術系統(tǒng)的演化。技術進步的真正問題在于從一種技術系統(tǒng)到另一種技術系統(tǒng)的過渡。[6]技術系統(tǒng)是由人工物、操作技巧和工程知識三個維度的要素構成的。[7]技術系統(tǒng)的升級即人工物、操作技巧和工程知識的更迭,通過變革技術范式實現效果-效率原則的統(tǒng)一。
效果原則指向技術功能實現,即成全技術目的。技術目的反映人之目的,效果原則表達人的需求。效率原則要求快而好的技術功能實現,即提升技術效率,映射了技術的內在邏輯。效果-效率原則既是技術本質的外化,又折射出技術范式的內涵。多西將需求拉動(demand-pull)和技術推動(technology-push)納入技術范式研究。[1]需求拉動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線性經濟發(fā)展模型,[8]技術推動則更早地被廣泛認識到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9]而多西認為市場、需求作為對創(chuàng)新過程的單向說明,不足以解釋技術范式的出現。[1]且有實證研究表明,電子及相關產業(yè)的崛起鮮明地顯現出技術推動的驅動影響。[10]也就是說,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事實上構成互動機制,共同約定著技術范式。
不過,上述研究大多將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視為影響技術范式的外部因素,沒有將其內化于技術范式,從內部解析基于效果-效率原則的技術范式是何以可能的,回答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之于技術范式意味著什么。
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規(guī)制技術的發(fā)展方向,是技術本質之于技術范式的外現。技術起源于需求,是滿足需求的手段。技術功能規(guī)定了技術發(fā)展方向。且沒有一項技術在其誕生之初就是完美的,技術效率又推動技術自我革新,使技術趨向更高效地實現功能。因此,技術范式在根本上遵循效果-效率原則,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是技術系統(tǒng)演變的內生動能。
具體而言,需求拉動表現為個體和社會經濟需求的滿足。個體需求是不足之意識到求足之行為的直接動源。社會經濟需求是在總體上而言的,指社會群體在一定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求。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1]社會經濟需求由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引發(fā)。當生產不能滿足消費,被刺激的需求便通過技術革新傳遞,以回應消費期望。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對富人所具有的意義,明顯地顯示在生產對窮人所具的意義中……工人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講究的需要大得多的盈利來源。[12]需求拉動總是指向現實中的功能實現,它具有周期性,并不因一時滿足而終。因此,需求拉動反映了技術范式中技術目的的指向性。
技術推動是技術由不完善到完善,從低效向高效的更新過程。技術向更好、更高效、更安全的歷時性演化說明技術推動是技術范式演化的另一質性動源。康斯坦(Edward W.Constant)稱之為技術的“推定性異常”(presumptive anomaly),即技術的不完美性是技術進步的隱性動力。[13]當需求拉動滿足了想象與現實間的功能性轉化時,技術推動隨即開始主導技術創(chuàng)新,以期更高效地實現目的。每個人的智能手機時常出現軟件更新提示就是最常見的例子,通過不斷地修復漏洞、彌補錯誤,實現技術進化。越是復雜的技術,越需要頻繁地更新。技術推動映射出技術范式中技術效率提升的動態(tài)性要求。
容易被忽視的是,文化要素或直接或間接地規(guī)約著技術范式。技術文化滲透于技術規(guī)范規(guī)約人類行為,它既來自于技術系統(tǒng)內驅的工具理性,又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中被形塑。內部看,工具理性是技術文化的核心表現形式。人們依托工具理性通過改變物質形態(tài)的方式設計和創(chuàng)造人工物。工具理性構成技術活動的靈魂。外部看,技術文化受廣義文化的影響。技術產品、技術服務、技術流程、技術知識中都滲透著所處情境的文化價值,形塑技術文化。文化規(guī)約能夠揭示技術范式的多重變相。
技術創(chuàng)新遵循的效果-效率原則——技術目的實現和技術效率提升從技術本質詮釋了技術范式的內涵。技術創(chuàng)新是目標明確的理性化建構,是以理性方式對目的性活動效果、效率與模式的自覺追求。[14]此外,文化嵌入技術,技術復雜性使其在文化之間的轉移中形成多元穩(wěn)定性。[15]需求拉動、技術推動、文化規(guī)約的相互作用塑造技術發(fā)展模式,構成了技術范式的本質內涵。
三、技術的價值范式:歷史癥結、理論邏輯與實踐探析
技術的價值范式何以產生?理論上看,技術范式過分強調技術、經濟、社會的協(xié)同演化和宏觀環(huán)境分析,忽視了技術進步本身具有的價值偏向。價值屬性將在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非穩(wěn)態(tài)均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趨勢上看,技術范式的生態(tài)學轉向,[16]順理成章地提升了價值要素之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同時,價值轉向趨勢對技術創(chuàng)新施加了三重哲學反思:對人類自身能力的反思、對技術消極后果的反思、對周遭世界機遇的反思。[17]在此背景之下,可以從歷史癥結、理論邏輯、實踐探析三個維度詮釋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
1. 歷史癥結:價值轉向與審思技術負效應
馬克思的時代,機器化是技術的時代性注解,他指出機器的組織化、體系化、協(xié)調化特征不能單依賴經濟學或歷史學的解釋。[18]機器化生動地闡釋了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后被芒福德引申為“巨機器”(Mega-machine),涵蓋經濟、政治、軍事、官僚等組成部分。[19]“巨機器”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將機械工具加以組織和運用的觀念體系和制度體系”,[20]是對社會運行方式單一化傾向的批判,是隱藏在秩序社會背后人性權力欲的膨脹。它展現工具理性對人類社會的規(guī)訓。個體力量難以擺脫機器化場域:它非線性地在幕后發(fā)生。[21]正如我們無法用反人工智能應對人工智能引發(fā)的危機和挑戰(zhàn)一樣,“技術化是一條我們不得不沿著它前進的道路,任何倒退的企圖都只會使生活變得愈來愈困難乃至不可能繼續(xù)下去。”[22]
人的角色和地位在技術自主的沖擊下被進一步弱化,使得生命意義拮據。現代技術擺置著人,也促逼著人。[23]技術自主片面化了人的在世方式,存在的意義被泯滅了。它營造了一場“技術背景代替自然背景的賭博”。[24]社會事實、政治事實、經濟事實無一例外地無法孤立于技術問題之外。[25]技術成為權威,成為尺度,出于實現技術目的的動機和行為都是合理的。甚至,技術成為價值的裁判者和新道德的創(chuàng)造者。[26]一旦當技術成為價值尺度,工具理性便成為合價值的理性,造成符合工具理性就是符合價值理性的畸形判斷。
近年,越來越多地技術理論和實踐證明,技術人工物具有表達價值的可能性:價值敏感性設計、負責任創(chuàng)新、道德物化。價值要素不再是技術研發(fā)的外部要素。技術設計者與使用者在價值轉向中各有角色,有效避免了溫納所謂的技術契約條款的后置性。[27]這一過程緩沖了人類被動適應技術的不確定性后果,表明了價值要素之于新技術范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價值轉向是審思技術負效應,為技術創(chuàng)新注入活力的新思路。問題產生的事后治理變?yōu)樵O計導向的事前介入。因為從現實中看,人們總是在談論道德,或者陷入道德形而上學的糾纏,或者明知故犯,這表明道德焦慮的本質是道德無力。[28]道德律令對道德行為的約束力是有限的。其中根本原因在于沒充分認知技術對主體塑造的作用,以及技術在道德規(guī)范中扮演的角色。兇手用槍射殺,人賦權于槍,槍賦能于人。射殺行為是“槍手”(gunman)完成的,是人類和非人類因素的混合體。[29]可見,技術與人是相互塑造的,道德行動的后果無法單方面歸咎于技術或人。
因此,價值要素成為技術設計的必要考量——如何實現技術目的、提升技術效率、建構技術價值,價值已不再是事后發(fā)揮規(guī)范性作用的外部要素。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性愈加凸顯了價值要素的地位,使之在將來必然成為評估技術的重要指標。如何將善的價值“寫入”技術,是回應技術負效應的必由之路,也是對未來技術創(chuàng)新提出的新的內在要求。它預示著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對技術范式的超越。
2. 理論邏輯:價值回歸與技術價值范式解析
價值要素從根本上看是由于技術發(fā)展中價值理性的回歸。回顧技術范式研究史:多西的技術范式著重考察科學、經濟、制度變量。而佩雷斯(Carlota Perez)的技術-經濟范式強化了市場對技術的決定性引導作用。[30]該過程使技術范式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單一化了。產業(yè)-技術范式、創(chuàng)新范式,以及社會-技術范式研究,都對技術范式理論框架進行了有益修正,使其在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擴散、技術預見方面更具解釋力。然而,此類技術范式研究被工具理性約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價值要素之于技術發(fā)展的作用。價值理性并列于工具理性,是技術發(fā)展的先天屬性和內在邏輯。雖然在效果-效率原則主導下價值理性被弱化,但是,隨著技術負效應顯露和人類社會階段性進步,價值理性煥發(fā)了新生命力,對技術未來去向提出了更高的規(guī)范性要求。價值理性回歸滿足了技術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價值要素建立于文化規(guī)約基礎之上并有所超越。前文論述到,技術范式的內涵不僅包含效果-效率原則,文化規(guī)約也不容小覷。當下,技術文化在全球價值浪潮影響下,逐漸形成“價值優(yōu)先”趨勢——女權主義、平權運動、動物保護主義、環(huán)保主義等價值化思潮席卷全球,甚至形成價值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這種“價值優(yōu)先”趨勢促成了新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和價值回歸。尤其,全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對技術提出了時代新要求。功能、效率構成的技術范式已不能順應技術生態(tài)化趨勢。價值要素將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由線性邏輯向循環(huán)邏輯轉變,直接關系到人類善的技術生活和人類未來。
人工智能的擬人化特征鐫刻了“價值模具”。緊隨著大模型和多模態(tài)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倫理對齊成為技術重要環(huán)節(jié)。ChatGPT的更新迭代暗示了通用人工智能理論構想向現實層面轉化的可能性。機器決策能力的突飛猛進直接關聯到對其道德主體地位的討論。畢竟,決策過程事實上就是價值選擇過程。因而探索人工智能的倫理對齊不僅是哲學家、倫理學家的工作,也成為技術專家和程序員的工作。人工智能技術必須滿足“價值模具”的約定,必須有價值框架劃定它的決策邊界。技術價值范式響應地是先入為主的價值規(guī)約,是技術價值嵌入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前在的倫理和治理思路。
3. 實踐探析:價值嵌入與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
價值嵌入的技術路徑應該如何實現?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察:一是外部主義的,即對技術設計、技術流程、技術產品施以價值條件約束,如它應該是無害的、安全的、可控的、環(huán)保的。外部主義的價值嵌入塑造新技術范式。新技術范式是一種克服工業(yè)社會現代技術生態(tài)指向殘缺的倫理原則,[31]是一種有機的、整體的、綜合的綠色技術范式,對技術創(chuàng)新提出了生態(tài)化、倫理化的新方向。[32]然而,我們往往一邊提倡環(huán)保,一邊又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這恰恰表明外部主義的進路常使人陷入道德糾纏,其實踐效果有限。
另一是內部主義的,它將價值訴求“寫入”技術。這一路徑不再把技術理解為價值中立的工具,而是采用關系本體論的人技視角,對技術保持價值敏感性。人技關系本體論指出人與技術在知覺的生成層面是相互構成的。[33]單方面強調價值準則無法給予意志充分的動機。倫理不僅僅被用于反思技術活動,還應預防性的指導技術實踐,遵循倫理先行原則。[34]荷蘭代爾夫特學派將這一思路拓展為價值設計的理念(Design for Values),[35]通過價值操作化、價值沖突應對、價值動態(tài)分析、價值后果評估等方式實現。更進一步講,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不僅對技術設計者提供了主動價值嵌入的思路,設計人員需要經驗積累,將有益價值在技術產品中工程化;它也對技術使用者提出了參與技術價值塑造的要求,將使用者身份轉化為積極的價值嵌入參與者,助力善的價值嵌入技術的良性循環(huán)。
這里不妨透過一個案例,探析內部主義進路的價值嵌入實踐。ChatGPT的功能“涌現”基于高質量大數據、超強算力、智能算法的基礎架構,使其產生“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效果。OpenAI設計了一套他們稱之為“超級對齊”(Superalignment)的價值校準方式,通過人類反饋和監(jiān)督微調實現大語言模型的價值向善。[36]從使用者角度看,生成式AI與使用者互動事實上是一種數據收集方式,它通過人類反饋不斷“學習”。使用者價值取向對技術施加了整體意義上的影響,甚至可能造成生成式AI產生基于人類反饋的價值偏差,形成歧視性輸出。從設計者或工程師角度看,使用者與生成式AI之間的互動為更新技術提供了大量有意義的參數。對于使用產生的偏差,設計者通過校對、標注等方式進行微調,以保證人工智能與人類良善價值的一致性。這一內部主義的實踐路徑顯示:人工智能的倫理對齊在技術實踐手段和對齊方法落地上是可行和可操作的。
特別需要指出,價值嵌入不應是技術發(fā)展的約制因素。就人工智能而言,一方面它既以模仿人類智能為目標,那么價值判斷作為人類智能的一部分理應受到“照顧”。另一方面,權責對應是生成式AI落實價值嵌入的難點。它關系到政府監(jiān)管責任、企業(yè)設計責任、公眾使用責任,甚至是ChatGPT本身在復雜人機互動中的“機器責任”。因此,有必要納入價值要素,與功能和效率居于同等位置,全方位地衡量技術創(chuàng)新。
四、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智能革命推動了新技術范式的實踐升級。新技術范式彰顯了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和各國未來戰(zhàn)略,效果-效率原則和價值嵌入的耦合實際上順應了技術實踐的系統(tǒng)性、復雜性、多樣性趨勢。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價值要素前所未有地在技術開發(fā)和應用中顯現,進而推動構建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
功能是技術的初級目標。技術功能連接了物理結構和人類意向。技術功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與其物理特性相關,物理特性決定了技術功能的基礎;另一方面與人類意向相關,人類意向決定了技術功能的指向。[37]技術制品的功能只存在于人類表征領域,人類將功能賦予物體。[38]效率是技術的次級目標。一旦技術功能達成,技術的“推定性異常”便構成主要矛盾,因而二次創(chuàng)新的任務在于提升效率,才能有利于技術推廣。功能-效率-價值的綜合是技術的高級目標。它是新技術范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技術范式的新之所在,它要求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為人類善的生活提供正向引導(圖1)。
圖1“功能-效率-價值”新技術范式示意圖

價值要素的出現也使得新技術范式更加立體了。在傳統(tǒng)技術認知中,它被認知為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是價值中立的形而下者。隨著技術哲學對技術本質分析和闡釋的深入,技術工具論認知正在發(fā)生著改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技術在改變人類行為,塑造人技關系和人際關系,以及重構人類對世界理解中發(fā)揮的非中立性、非工具性作用。尤其,ChatGPT等大模型使我們看到,價值是內化于技術的。因為它不僅要正確地回答使用者提問,還要具備與使用者產生高效互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合乎人類價值地與使用者互動。技術在傳遞價值、表達價值、重塑價值。這一過程恰恰反映了“功能-效率-價值”新技術范式的發(fā)生學。傳統(tǒng)技術認知的工具論、中立論被消解了。人工智能革命即是“功能-效率-價值”三維一體的新技術范式替代傳統(tǒng)技術范式的技術本質邏輯的變革。
依據新技術范式,可以對新能源汽車與傳統(tǒng)燃油汽車作一比較討論(圖2)。傳統(tǒng)燃油汽車和現代新能源汽車在功能和效率方面并無太大差異。各國積極推行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tǒng)燃油汽車的政策,恰恰正是因為新能源汽車被寫入了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噪聲等價值,是全球減碳、控碳訴求下的產物。將價值嵌入技術的過程也回應了新技術范式對其“功能-效率-價值”綜合性能力的約定。如此,新能源汽車體現出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立體化傾向,即目的實現、效率提升與價值平衡之間的協(xié)調。
圖2新技術范式中的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

新技術范式的價值嵌入集中通過技術設計者與技術使用者表現。對技術設計者而言,他們的工作不像以前那樣獨立了。設計成為一項集體工作,一項價值塑造工作,它意味著越來越重的責任被賦予設計者。然而,“他們可以輕易地被剝奪取得對他們自己的責任范圍的清楚的完整認知的可能性,他們因而也就能開始感到自己最終成了技術發(fā)展之中的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9]倫理層面的責任對應問題使得價值嵌入將愈發(fā)凸顯。對技術使用者,并沒有太多機會體驗到設計者們的失落感,可事實上,他們擺脫了被動地位。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性中不難看出,使用者成為主導技術發(fā)展方向的價值嵌入參與者。因此,價值要素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組成部分。建構新技術范式是技術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人類社會發(fā)展潮流的外在要求。
總而言之,技術功能反映技術的實用取向,技術效率反映技術的經濟取向,技術價值反映技術的道德取向。新技術范式的出現既不能簡單歸為漸進式創(chuàng)新,又不能片面地理解為顛覆式創(chuàng)新而導致的機制突破,而是實踐過程中新要素逐步顯現的結構性變革,是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有序的多態(tài)穩(wěn)定的過程。未來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三個維度并行的,價值已經成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個顯性核心要素。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技術新世代,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更迭將實現質的進步,而價值要素就是這個質的核心組成部分:從工程師和技術專家培養(yǎng)中的倫理教育,到技術設計、研發(fā)中價值嵌入,再到技術實踐過程中的價值表達與回應。技術發(fā)展不再拘泥于工具理性線性地目的實現和效率提升,而是開始沿功能、效率、價值的新技術范式,尋求三維一體的綜合,全方位地考量技術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價值效益。技術創(chuàng)新向多元化、價值化、包容性的方向發(fā)展,進而在新技術范式中衍生新的技術生態(tài)。
結語
技術范式的流變是歷史的。舊技術范式中需求拉動、技術推動發(fā)揮主導作用,功能和效率是衡量技術進步的核心指標,技術創(chuàng)新遵循效果-效率原則。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價值要素成為技術范式的新特質。一方面源于技術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技術形態(tài)中尋求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技術生態(tài)化、價值化趨勢要求技術邏輯向循環(huán)、可持續(xù)轉變。人工智能技術的擬人化加速了價值要素的顯現過程,反映了技術的世代性價值轉向。因此,將價值“寫入”技術,運用規(guī)范性方法從最初的設計層面緩解技術負效應,建構耦合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指標,導致了新技術范式的功能-效率-價值融合。當然,新技術范式的價值轉向仍是進行時。人工智能的擬人化特征使得價值嵌入是無法回避的,它所承載的價值屬性比以往任何時期的技術都要多。這既包括外部的價值訴求,它應該是無害的、安全的、可控的、環(huán)保的;又包含內部的“寫入”訴求,技術應該符合人類的價值取向。所以,新技術范式的功能、效率和價值三個維度,構成立體的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追問技術對“善”的人類生活的影響,正是新技術范式的“新”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Dosi,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2] Dosi,G.'Sources,Procedures,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Association,1988,26(3):1120-1171.
[3] Masterman,M.'The Nature of Paradigm'[A],Lakatos,I.,Musgrave,A.(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59-89.
[4] 郭斌、蔡寧.從“科學范式”到“創(chuàng)新范式”:對范式范疇演進的評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14(3):8-12;62.
[5] 托馬斯·庫恩.結構之后的路[M].邱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5.
[6] Gille,B.The History of Techniques:Volume 1 Techniques and Civilizations[M].Montreux: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86,ix.
[7] 王伯魯.舊技術衰亡問題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1):35-39.
[8] Godin,B.,Lane,J.P.'Pushes and Pulls:Hi(S)tory of the Demand Pull Model of Innovation'[J].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13,38(5):621-654.
[9] Nemet,G.F.'Demand-pull,Technology-push and Government-led Incentives for Non-incremental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09,38(5):700-709.
[10] H?tte,K.'Demand-pull,Technology-push,and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23,52(5):104740.
[1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11.
[12] 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13] Constant,E.W.'A Model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Applied to the Turbojet Revolution'[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73,14(4):553-572.
[14] 王伯魯.技術文化及其當代特征解析[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29(6):62-66.
[15]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50-157.
[16] 張成崗.“現代技術范式”的生態(tài)學轉向[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8(4):61-66.
[17] 林慧岳、馬圣潔.技術創(chuàng)新向生態(tài)創(chuàng)新轉換的范式變遷及生態(tài)創(chuàng)新多層面協(xié)同[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8,35(2):58-63.
[18] Marx,K.Cap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6,493.
[19] Mumford,L.The Myth of the Machine: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66,188-189.
[20] 吳國盛.芒福德的技術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4(6):30-35.
[21] 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39.
[22] 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46.
[23] Heidegger,M.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Lovitt,W.(Trans.) 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7,10.
[24] 卡爾·米切姆.技術哲學概論[M].殷登祥、曹南燕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6.
[25] Ellul,J.'The Technological Order'[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62,3(4):394-421.
[26] Ellul,J.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4,134.
[27] Winner,L.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9.
[28] 王小偉.荷蘭學派道德物化觀點溯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42(6):42-47.
[29] Verbeek,P.P.Moralizing Technology: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the Morality of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64.
[30] Perez,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4(1):185-202.
[31] 劉煥明.生態(tài)文明邏輯下的綠色技術范式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12):40-44.
[32] 鄔曉燕.論技術范式更替與文明演進的關系——兼論以綠色技術范式引領生態(tài)文明建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1):122-126.
[33] Ihde,D.'Introduction:Post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J].Human Studies,2008,31(1):1-9.
[34] 王小偉.道德物化哲學的當代科技倫理啟示[J].道德與文明,2023,(3):46-54.
[35] Kroes,P.,Poel,I.V.'Design for Values and the Definition,Specification,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Values'[A],Hoven,J.,Vermaas,P.E.,Poel,I.V.(Eds.) Handbook of Ethics and Values in Technological Design:Sources,Theory,Values and Application Domains[C],Dordrecht:Springer,2015,151-179.
[36] Ouyang,L.,Wu,J.,Jiang,X.,et al.'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with Human Feedback'[EB/OL].https://doi.org/10.48550/arXiv.2203.02155,2022-03-04.
[37] Kroes,P.Technical Artefacts:Creations of Mind and Matter[M].Dordrecht:Springer,2012,31-43.
[38] Searle,J.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London:Penguin Books,1995,13.
[39] E.舒爾曼.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在哲學深層的挑戰(zhàn)[M].李小兵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5,371.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25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