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yè)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yè)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yè)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黨建工作>離退休工作>沉痛悼念徐崇溫同志!
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原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徐崇溫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6日19時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徐崇溫祖籍江蘇省江陰市,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52年7月畢業(yè)于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1952年7月任上海市大場區(qū)人民法院審判員,1953年3月任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195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研究生,導師為李光燦。研究生畢業(yè)后,徐崇溫留哲學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組工作;1964年調至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組(后重組為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室),曾任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83年又調至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兼哲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崇溫從1984年起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晉升研究員,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退休后,徐崇溫繼續(xù)從事研究工作, 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榮譽學部委員,并兼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顧問,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徐崇溫就積極參與了我國理論界關于“資產(chǎn)階級權利”問題的討論,在1958年《新建設》雜志第12期發(fā)表了論文《論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資產(chǎn)階級法權殘余——關于按勞取酬原則的性質、作用及歷史過程》,還于1959年9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論按勞分配的性質》。20世紀60年代初,徐崇溫轉向研究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美國實用主義,翻譯了悉尼?胡克按實用主義精神解釋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包括《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從黑格爾到馬克思》(部分)、《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部分)等。
徐崇溫是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1977?1978年間,徐崇溫按照上級要求,提交了一份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材料,該材料后來以《關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為題發(fā)表在1978年第5期《國外社會科學》雜志上。隨后,中共中央聯(lián)絡部西歐局、高等教育部以及各高校、黨校、部隊院校、報社、各種講習班和研討會紛紛邀請徐崇溫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認真研究和多次授課的基礎上,徐崇溫于1982年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專著,影響廣泛而深遠,在1985年還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高校文科教材。1993年,該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年首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此后,徐崇溫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進一步開拓:一是深化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流派的哲學基礎的研究,除此前發(fā)表的《保衛(wèi)唯物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法蘭克褔學派述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年版)之外,還出版了《薩特及其存在主義》(合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存在主義哲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卡繆的荒謬哲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阿圖色》(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版)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主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一書2001年獲中宣傳部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二是組織翻譯和主編出版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42種,其中絕大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各派代表的主要原著的翻譯。三是圍繞著究竟應該怎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問題,徐崇溫積極參加了學術界的討論和論戰(zhàn),發(fā)表了大約30多篇論文,并在2012年將上述論文匯總成《怎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出版。同時,與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有關,徐崇溫還致力于探索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內涵和特征,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此外,徐崇溫的研究視野也涉及到“西方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其他西方思潮,出版過《用馬克思主義評析西方思潮》(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等論著。其中,他的專著《全球問題和“人類困境”——羅馬俱樂部的思想和活動》(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同樣是我國該領域研究的開拓性著作,該書1986年獲第一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獎二等獎。
20世紀90年代以后,徐崇溫把研究重點轉向當代中國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先后致力于評析“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調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特別是闡釋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針對蘇東巨變所凸顯的如何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徐崇溫1995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民主社會主義評析》,該書亦成為我國民主社會主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2007年,針對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說法,徐崇溫又撰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不同含義和原則界限》等一系列文章,并把這些文章匯編為新的一章列入《民主社會主義評析》一書的2007年增訂版中。該書出版以后,于2008年獲第二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
與民主社會主義研究相關,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等領域,徐崇溫出版了專著《當代外國主要思潮流派的社會主義觀》(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合作主編了論文集《20?21世紀: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展望》(江流、徐崇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合作主編了著作《當代社會主義的若干問題——國際社會主義的歷史經(jīng)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流、徐崇溫主編,重慶出版社1997年版),該書199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同年獲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還發(fā)表了《蘇東劇變后國外社會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7年第2期)等一系列論文。
在2000年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把包括“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在內的“四個如何認識”作為“需要全黨同志共同深入研究,從思想上政治上取得科學認識和做出正確回答的大問題”提出來。徐崇溫2004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正是對相關問題的探索,該書于2006年獲首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2010年,徐崇溫又承擔了交辦課題“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為此撰寫了十余篇論文,并于2015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
同時,研究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始終是徐崇溫理論研究的重中之重:一是研究和闡釋了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年第3期)一文入選中宣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理論研討會,并獲1999年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二是研究了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問題,代表作是《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該書在2010年獲第三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被《光明日報》等媒體稱為“多年來不多見的深入研究和科學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精品力作”。三是黨的十七大以后,針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4個基本理論問題,徐崇溫發(fā)表了20余篇論文,并由此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書,該書2011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以后,獲2013年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16年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四是根據(jù)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和闡釋,2017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五是根據(j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6期發(fā)表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jù)和標志》。同時,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道路等問題,徐崇溫也撰寫了大量論文。
此外,2004年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徐崇溫先后被邀請設在中央黨校的《科學社會主義概論》編寫組、設在中共中央聯(lián)絡部的《20世紀國外社會主義、理論及流派評析》課題組、設在中央編譯局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以及設在北京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jīng)驗》課題組,擔任學術顧問或課題組成員。
總之,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徐崇溫緊緊圍繞著黨和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自覺地展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力求在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群眾解疑釋惑、在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等方面竭盡自己的力量。“無盡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學術歷程的光輝寫照。徐崇溫的理論研究,著作等身,出版專著近40部,質量上乘,是我國多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并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十余次;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體現(xiàn)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應有水準。他的每一次學術轉向,也影響著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風潮和走向。徐崇溫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術大師,他的著述和思想必將繼續(xù)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徐崇溫同志政治立場堅定,熱愛黨和國家,在重大問題上敢于堅持原則。他不僅是一名馬克思主義學者,而且是一名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他鐘情于學術,潛心于研究,有理論創(chuàng)作的才華和勤勉;又心系時事,提攜后輩,桃李芬芳。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事業(yè)。
徐崇溫同志的逝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和中國哲學界的重大損失,徐崇溫千古!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原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徐崇溫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6日19時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徐崇溫祖籍江蘇省江陰市,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52年7月畢業(yè)于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1952年7月任上海市大場區(qū)人民法院審判員,1953年3月任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195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研究生,導師為李光燦。研究生畢業(yè)后,徐崇溫留哲學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組工作;1964年調至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組(后重組為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室),曾任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83年又調至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兼哲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崇溫從1984年起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晉升研究員,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退休后,徐崇溫繼續(xù)從事研究工作, 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榮譽學部委員,并兼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顧問,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徐崇溫就積極參與了我國理論界關于“資產(chǎn)階級權利”問題的討論,在1958年《新建設》雜志第12期發(fā)表了論文《論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資產(chǎn)階級法權殘余——關于按勞取酬原則的性質、作用及歷史過程》,還于1959年9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論按勞分配的性質》。20世紀60年代初,徐崇溫轉向研究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美國實用主義,翻譯了悉尼?胡克按實用主義精神解釋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包括《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從黑格爾到馬克思》(部分)、《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部分)等。
徐崇溫是我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1977?1978年間,徐崇溫按照上級要求,提交了一份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材料,該材料后來以《關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為題發(fā)表在1978年第5期《國外社會科學》雜志上。隨后,中共中央聯(lián)絡部西歐局、高等教育部以及各高校、黨校、部隊院校、報社、各種講習班和研討會紛紛邀請徐崇溫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認真研究和多次授課的基礎上,徐崇溫于1982年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專著,影響廣泛而深遠,在1985年還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高校文科教材。1993年,該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年首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此后,徐崇溫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進一步開拓:一是深化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流派的哲學基礎的研究,除此前發(fā)表的《保衛(wèi)唯物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法蘭克褔學派述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年版)之外,還出版了《薩特及其存在主義》(合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存在主義哲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卡繆的荒謬哲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阿圖色》(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版)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主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一書2001年獲中宣傳部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二是組織翻譯和主編出版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42種,其中絕大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各派代表的主要原著的翻譯。三是圍繞著究竟應該怎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問題,徐崇溫積極參加了學術界的討論和論戰(zhàn),發(fā)表了大約30多篇論文,并在2012年將上述論文匯總成《怎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出版。同時,與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有關,徐崇溫還致力于探索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內涵和特征,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此外,徐崇溫的研究視野也涉及到“西方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其他西方思潮,出版過《用馬克思主義評析西方思潮》(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等論著。其中,他的專著《全球問題和“人類困境”——羅馬俱樂部的思想和活動》(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同樣是我國該領域研究的開拓性著作,該書1986年獲第一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獎二等獎。
20世紀90年代以后,徐崇溫把研究重點轉向當代中國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先后致力于評析“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調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特別是闡釋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針對蘇東巨變所凸顯的如何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徐崇溫1995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民主社會主義評析》,該書亦成為我國民主社會主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2007年,針對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說法,徐崇溫又撰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不同含義和原則界限》等一系列文章,并把這些文章匯編為新的一章列入《民主社會主義評析》一書的2007年增訂版中。該書出版以后,于2008年獲第二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
與民主社會主義研究相關,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等領域,徐崇溫出版了專著《當代外國主要思潮流派的社會主義觀》(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合作主編了論文集《20?21世紀: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展望》(江流、徐崇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合作主編了著作《當代社會主義的若干問題——國際社會主義的歷史經(jīng)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流、徐崇溫主編,重慶出版社1997年版),該書199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同年獲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還發(fā)表了《蘇東劇變后國外社會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7年第2期)等一系列論文。
在2000年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把包括“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在內的“四個如何認識”作為“需要全黨同志共同深入研究,從思想上政治上取得科學認識和做出正確回答的大問題”提出來。徐崇溫2004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正是對相關問題的探索,該書于2006年獲首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2010年,徐崇溫又承擔了交辦課題“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為此撰寫了十余篇論文,并于2015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
同時,研究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始終是徐崇溫理論研究的重中之重:一是研究和闡釋了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年第3期)一文入選中宣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理論研討會,并獲1999年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二是研究了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問題,代表作是《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該書在2010年獲第三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被《光明日報》等媒體稱為“多年來不多見的深入研究和科學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精品力作”。三是黨的十七大以后,針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4個基本理論問題,徐崇溫發(fā)表了20余篇論文,并由此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書,該書2011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以后,獲2013年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16年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四是根據(jù)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和闡釋,2017年在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五是根據(j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6期發(fā)表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jù)和標志》。同時,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道路等問題,徐崇溫也撰寫了大量論文。
此外,2004年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徐崇溫先后被邀請設在中央黨校的《科學社會主義概論》編寫組、設在中共中央聯(lián)絡部的《20世紀國外社會主義、理論及流派評析》課題組、設在中央編譯局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以及設在北京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jīng)驗》課題組,擔任學術顧問或課題組成員。
總之,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徐崇溫緊緊圍繞著黨和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自覺地展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力求在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群眾解疑釋惑、在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等方面竭盡自己的力量。“無盡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學術歷程的光輝寫照。徐崇溫的理論研究,著作等身,出版專著近40部,質量上乘,是我國多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并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十余次;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體現(xiàn)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應有水準。他的每一次學術轉向,也影響著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風潮和走向。徐崇溫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術大師,他的著述和思想必將繼續(xù)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徐崇溫同志政治立場堅定,熱愛黨和國家,在重大問題上敢于堅持原則。他不僅是一名馬克思主義學者,而且是一名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他鐘情于學術,潛心于研究,有理論創(chuàng)作的才華和勤勉;又心系時事,提攜后輩,桃李芬芳。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事業(yè)。
徐崇溫同志的逝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和中國哲學界的重大損失,徐崇溫千古!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