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yè)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yè)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yè)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訊(記者高瑩)11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部委員工作室建設座談會在京召開。院長、黨組書記高翔出席會議,并為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副院長、黨組成員趙芮主持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為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記者 朱高磊/攝
高翔指出,成立學部委員工作室,是我院健全學部制度、發(fā)揮學部委員學術領軍作用的重大舉措,也是院黨組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舉措。學部委員工作室要旗幟鮮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三項共識”,做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表率;要胸懷“國之大者”,圍繞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開展集體攻關,產出具有標志性、影響力的學術經(jīng)典,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做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表率;要傳承中國學脈、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國選才、為院育才,打造人才培養(yǎng)和梯隊建設的示范平臺,做開創(chuàng)中國學派的表率;要強化作風學風建設,永葆學部委員稱號的純潔性,做維護學術殿堂聲譽的表率。院機關職能部門和相關責任單位要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效能,加大宣傳力度,力爭把學部委員工作室打造成為我院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全方位、高層次學術創(chuàng)新平臺,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現(xiàn)場 本網(wǎng)記者 朱高磊/攝
科研局負責同志就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有關事項作了說明。學部委員代表和責任單位代表圍繞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打造中國學派發(fā)言。首批設立學部委員工作室的學部委員、學部委員工作室團隊代表,院機關職能部門和院屬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訊(記者高瑩)11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部委員工作室建設座談會在京召開。院長、黨組書記高翔出席會議,并為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副院長、黨組成員趙芮主持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為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授牌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記者 朱高磊/攝
高翔指出,成立學部委員工作室,是我院健全學部制度、發(fā)揮學部委員學術領軍作用的重大舉措,也是院黨組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舉措。學部委員工作室要旗幟鮮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三項共識”,做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表率;要胸懷“國之大者”,圍繞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開展集體攻關,產出具有標志性、影響力的學術經(jīng)典,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做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表率;要傳承中國學脈、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國選才、為院育才,打造人才培養(yǎng)和梯隊建設的示范平臺,做開創(chuàng)中國學派的表率;要強化作風學風建設,永葆學部委員稱號的純潔性,做維護學術殿堂聲譽的表率。院機關職能部門和相關責任單位要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效能,加大宣傳力度,力爭把學部委員工作室打造成為我院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全方位、高層次學術創(chuàng)新平臺,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現(xiàn)場 本網(wǎng)記者 朱高磊/攝
科研局負責同志就首批學部委員工作室有關事項作了說明。學部委員代表和責任單位代表圍繞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打造中國學派發(fā)言。首批設立學部委員工作室的學部委員、學部委員工作室團隊代表,院機關職能部門和院屬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